技术根底让创新在底层自然生长
2015年08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马绍栋      

  两个职校学生传奇的经历,背后有相似的逻辑:扎实过硬的技术积累,多年一线的维修经验以及个人勤奋钻研。在其中技术根底显然是让这些民间智慧茁壮生长的根基。
  长期以来,创新的主体被想当然地认为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等“高大上”的机构,推动创新的主体也是带有教授、博导、海归等光环的精英人群。但事实却是,像尹左利、周升国这种一线工人创新的例子越来越多,尤其在一些制造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正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力军。
  根据全国总工会发布的数据,早在2013年,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中,第一完成人为一线工人的有39项,获奖35项,获奖率高达89%。尤其在一二等奖中,超过一半成果来自一线工人;一、二、三等获奖项目中,超过七成由一线劳模领衔完成。一线工人在生产线上长期操作,对现有设备、工艺的不足之处有深刻体察,脑子里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钻研起某个领域来,经常会有独到之处。
  当然,要获得扎实的技术功底还要靠发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据人力资源研究专家推测,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阶段迈入普及的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的总需求人数,而未来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有40%左右需要进入蓝领岗位就业。而相比接受过完整技术培训的职校学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显然更难以适应需要技术专长的蓝领工作岗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