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公共文化惠民,构建完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
公共文化服务摆到百姓家门口
2015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浩指出,建设文化名城,是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会有更高意义上的民生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本报记者 樊伟宏

 意见要求,建设文化名城,要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既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淄博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逐步增加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面向特殊领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在3—5年内,市、区(县)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同时,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淄博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全市镇(街道)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村(社区)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全面提升办法,利用三年时间对基层文化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并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经常化。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区)创建活动。
  同时,全市还将重点抓好新城区文化中心建设,201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以陶瓷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文化市场为主体的BC组团,力争尽早开工建设以演艺中心为主体的A组团,使文化中心尽早发挥作用,成为展示淄博文化建设成果的窗口,成为广大群众文化活动的乐园。各区县也要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努力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建设成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