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身边的宝贝视而不见
2016年08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据媒体报道,近日,新加坡正开展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其涵盖面甚广,就连华人的婚嫁礼饼制作也被纳入其中。真不知道是韩、日等国太过看重文化遗产,得了某种“魔怔”,还是我们因为文化遗产太多,以致对身边的宝贝视而不见,坐等它们逐步消亡。
  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给人高大上的感觉,新加坡把华人婚嫁礼饼的制作纳入非遗保护,令人顿感诧异。可仔细分析,源自福建的五色糖、豆沙饼、老妈糕等传统礼饼虽很微观,但它所传承的百年制作工艺,以及背后承载的中华传统婚俗文化却很有价值。一块香甜的礼饼,饱含着花好月圆的祝福,夹杂着浓浓的人情味,不正是海外华人眼中“乡愁”的味道么?
  既然婚嫁礼饼具有非遗价值,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婚俗文化就更值得关注了。古人所说的“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中,“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四喜”之一,可见婚姻对人一生的重要。它关乎传宗接代、种族繁衍、文明延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命仪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被一些学者视为中国婚礼制度的开始。不论是“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还是敬祖宗、拜高堂、闹洞房;不论是红双喜字、坐花轿,还是“哭嫁”、“走婚”、省亲,都是浓郁而严肃的传统婚俗文化组成。这样的风俗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否则就会招致乡里非议,因此,传统婚俗文化就固化成我们这个民族某种共同的文化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们的传统婚俗文化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传统婚俗一二十道程序似乎太过烦琐,但仔细考量,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仍有无可取代的价值。比如传统婚俗所倡导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所指向的家道和合、尊礼孝亲,所展现的庄重严肃、充满仪式感等,都有现实价值。不能武断地把传统的就看成是“封建的”“落伍的”。
  新加坡把华人礼饼列入非遗珍视,韩国、日本等国则把中国传入的宗庙祭礼、木匠、暖炕、武术、巫术、纺织工艺等拿去申遗。就在去年,韩、日还在联合中国推动筷子申遗。有人嗤笑这是“申遗控”,人家却认真得很。真不知道是他们太过看重文化遗产,得了某种“魔怔”,还是我们因为文化遗产太多,以致对身边的宝贝视而不见,坐等它们逐步消亡。
         (李思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