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会安古城
2017年08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就像河内老城依旧住着原来的居民,著名的越南会安古城也是如此,这里的人们照旧住在自己的老家,过着如常的生活,祖祖辈辈这样。
  不知从哪年开始,会安古城忽然走红,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瞬间把古城的大街小巷挤满,让当地人猝不及防。为了适应如潮的旅游大军,以家庭为主的小型旅馆应运而生,厢房、别墅、临街房,一应俱全。顺便说一下,越南各地的旅馆业十分发达,以家庭开办的小型旅馆为主,经济实惠、安全洁净。到越南旅行其实用不着提前多少天预订客房,到了再根据行程临时订房也来得及。我们是从越南中部的最大城市岘港坐大巴到的会安,30多公里的路个把小时就到了,玩一天足矣,无需住店。刚到的时候雨挺大,浇得游客满城找避雨的地儿,屋檐下、客栈旁、商铺外,站着的都是远道而来的游客。越南中部的雨季在每年的9—11月份,那个时候的会安古城差不多天天与雨相伴。有几年古城中的秋盆河河水猛涨,把整个古城淹在河水里,古城里的人们靠小船出行,日子过得很辛苦。很多欧洲人偏就喜欢趁雨季到会安,欣赏雨里古城的景色。
  会安的历史悠久,古占婆王国时期这里就形成了中国及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转运站。如此而言,会安当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很重要的站点,中国的陶瓷、茶叶、丝绸源源不断地路过会安去往阿拉伯国家。现在的会安古城里依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建于二三百年前的进记家、冯兴家、陈家的祠堂以及关公庙、潮州会馆、广庆会馆、中华会馆。从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不难看出,当年来自中国的商人在此地的势力是多么强大,甚至至今仍然是当地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正是因此,会安古城的样子与中国南方的很多古城大致相同,只是因为有很多日本人曾经在此居住,致使一些房子吸取了日式建筑风格,有一种中日建筑合璧的感觉。比如进记家,是由一位来自广东的商人建造的两层小楼,但是其中的许多布局又带有明显的日式风格。这说明当时的会安已是各国商人云集、互相汲取优秀文化并完美融合的商业中转地。
  会安有着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处在秋盆河入海处的三角洲盆地,沿河而下,不到5公里就进入南海。这也是中国、日本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到会安集聚买卖的原因之一。现在的会安古城很受中国游客的喜欢,也有不少日本人前来观光,当然,最多的还是欧美诸国的游客。不同于我们从岘港乘坐大巴过去,好多欧美人更喜欢从胡志明市直接坐游轮过去,走海线,也有顺着湄公河辗转而来的。据说,作为旅行者,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越南海岸线从南到北绵延3260公里,而且层峦叠嶂,陡峭崎岖,植被茂密,从海上看陆地,美不胜收。我坐火车从顺化到岘港,火车一直沿着海边前行,时而穿山越岭,时而经过白色海滩,还有海鸥飞翔,是一幅绝美的世间画卷,难怪这里数次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美海岸线。
  尽管会安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但是,作为一个看遍江南名镇的中国人,置身其中,总有一种直把会安作江南的感觉。的确,从形制和街区的分布来看,会安就是一个江南小镇的格局,把它放到江浙一带的古镇堆里,与之毫无二致。如果非要给两者一个不同的定位,我认为众多江南小镇被收拾得更像一个景区了,比如乌镇,完全是一个被栅栏围起来的公园,原有古镇的生活形态不复存在。而会安,或者说包括会安在内的许多越南的古镇、老街、老城,原住民的生活状态被比较原始地保留下来。
  会安市场被原汁原味地保留在了古城一隅,各色水果,各种刚刚从海里、河里捞上来的鱼鳖虾蟹,一应俱全的新鲜蔬菜,色泽鲜艳的花卉,把一个数百年的会安完整地呈现给旅行者。我在古城仅是走马观花,到了会安市场却流连忘返,久未离去。那些摆摊的老人,戴着硕大的斗笠,矮小的身躯蜷曲在斗笠之下,双脚泡在雨水里,守着眼前那点东西,不知道一天能卖多少,一天可以赚到几个钱,那几个钱又能维持一家人多久的生活。买了一位老人的几个香蕉,又买了另一位老人的芒果,一路下来边吃边买、边买边吃,由着自己的思绪悠悠荡荡、天马行空……雨中的会安古城让我平添丝丝伤感和忧愁,真不知这样的旅行还能在哪里遇见,或许,只有会安。
  在越南旅行,总有一种莫名的“曾经”在眼前。是否十几或二十几年前我们的经历,正是时下越南人迈出的脚步,只是我们自己的影子已无处可寻。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出版作品多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