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现象级综艺提供了放飞路径
“慢综艺”让人重新审视生活
2017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7年剩下的份额不多,文化类节目除了读信、背诗、国学答题不断自我复制,现象级节目再难出现,除了复播的一期《极限挑战》以爱之名被热议了一番,其他再也没能取得“庶民的胜利”。反倒是今年“慢综艺”清新升温,从年初的《向往的生活》到年中的《中餐厅》,再到第四季度《青春旅社》《亲爱的客栈》等一系列民宿经营类节目,“慢综艺”的发展势头一点儿都不慢,如何反叙事、反节奏,已经基本能从既有节目的呈现中觅得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径。
  主流市场
有消费意愿

  “慢综艺”热起来了,但我们当前对“慢综艺”的探讨依然匮乏得可怜。从《向往的生活》开始,对此类节目的评价始终在原创度的问题里打转。需要承认的是,这一系列“慢综艺”的诞生确实高度脱胎于韩国综艺的类型化发展。《三时三餐》《尹食堂》《孝利家民宿》等多少为中国的“慢综艺”提供了参照。关乎模式的有限原创是个问题,但对真人秀来说,人本身和人物关系的建构与互动才是决定一档节目成色的关键,为一档节目的“好看”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这就是为什么此前户外真人秀起伏消长、形态也大同小异,但《极限挑战》能凭借“极限男人帮”屹立不倒的原因。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看到如《向往的生活》《中餐厅》里更原生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驱动之下更本土化的叙事。加之在制作层面的投入,这一系列国产“慢综艺”都渐渐勾勒出了自己较为鲜明的模样。
  相比原创度的问题,观众对“慢综艺”的困惑似乎更多集中在如何观看的问题上,第四季度涌现的一系列“房子综艺”可以拿来集中说明。湖南卫视的《亲爱的客栈》、东方卫视的《青春旅社》、浙江卫视的《漂亮的房子》、江苏卫视即将播出的《三个院子》,几个一线卫视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生活在别处”的慢综艺,题材上的相似性至少说明主流市场对此强烈的消费意愿。无论是民宿经营,或是建筑创意体验,“慢生活”的概念形成了系统化的表达。总体上,这些“房子综艺”讲的故事大同小异,但差异化的定位多少为自身确立了一定辨识度。
“慢综艺”的作用
在宽慰焦虑

  事实上,观众对此类节目的迷思目前其实还在“慢”这一字眼本身。如何来定义电视建构出的“慢生活”?应当用“真实”这一标准进行参照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
  “慢综艺”以情感化的叙事为观众营造出了近乎日常的审美空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慢综艺”就等同于日常生活,这一批电视综艺为人们设定的“生活在别处”的情致,原本就是高度象征化的。或者说,它们从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仅仅是专门用于电视表现的符号意义上的“慢生活”,核心的意图是希冀大家能用浪漫主义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日渐匮乏的生活,至于能否转化为“生活在别处”的具体现实,向来不是这类节目的本意。
  站在这样的视角上,我们对“慢综艺”的苛责似乎走偏了方向。客栈也好,旅社也罢,说到底“生活在别处”原本就是人们心中闪烁的一个执念,宽慰焦虑而非解决问题才是电视综艺的底色。“慢综艺”永远做不到真实的真实,它只会是为人们的“放飞”提供一种富有真实感的可能性路径而已。能做好这一点,“慢综艺”其实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再多的负载它也承受不了不是? 
(何天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