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儿女带娃成“老漂族”
老伴受伤,她只能在异乡心疼
2017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编者按
  当父母老了,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面对着怎样的困惑,经历着怎样的难题?当我们忙于事业的奔波,疲于孩子的养育,是否想起,家里的父母,也在等待着一份安慰和理解?是否也在努力摆脱年迈带来的束缚。我们走近不同的老年群体,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本报记者 马云云 范佳 
     
  异地带孙辈,老伴儿成最大牵挂
  6日一早,一岁半的外孙女醒了,刘秀荣把她从女儿身边抱走,好让女儿再睡一会儿,她带娃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刘秀荣今年58岁,从外孙女出生,刘秀荣就从临沂老家来到济南生活。照顾女儿月子、照顾外孙女,头两个月孩子不睡觉,她抱在怀里一直哄,一两个小时是常事,有一天竟然从傍晚五点一直抱到晚上十点。
  起初的忙乱让人疲惫,刘秀荣一度忘了老家的牵挂,慢慢上手后,她开始惦记家里——老头子和小女儿。
  刘秀荣的丈夫身体不太好,小女儿经常加班到很晚回家,丈夫总是凑合着吃。
  “孩子爸爸今天吃得怎么样,小女儿平安到家了没有”,她每天都要想一遍这些问题,微信视频聊天成了每天的必须。
  有一次,丈夫骑自行车发生了点交通事故,这让她心疼得不行,动了要回去的念头,丈夫反复说:“没事,不要回来”。其实,在视频时,她清楚地看到丈夫额头上有块疤。
  “能感觉到被关心就满足
  严红霞和刘秀荣的经历几乎一样,她也在济南带孙子。最放心不下的是家里的那口子。她的丈夫还在上班,每到周五就从德州乐陵赶到济南,周日再回去,对他来说,周末就是全家团聚的大日子。
  刚来济南时,严红霞是很不适应的。因为性格外向,她有很多朋友,在老家喜欢和闺蜜们一起玩,没事打打牌之类,但到了济南后,忽然封闭在一个小圈子,儿媳妇也忙得不顾上跟她说说话,有时候还与儿媳妇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让她一度情绪低落。
  后来,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严红霞才开始找到乐趣:“孩子大了,可以与人交流,自己有成就感”,小区里这样的老人很多,严红霞逐渐结识了新朋友,儿媳妇也经常和她交交心,这样,她的心又逐渐开朗了起来。
  刘秀荣的爱好则只能先放一放了。她最爱跳广场舞,在老家时每晚都跳,但在济南,跳舞的时间恰恰要哄外孙女睡觉,只能放弃。
  日子还在继续,刘秀荣和严红霞都觉得,眼前的小家伙真是个“甜蜜的负担”,他们一天天长大,她们也一天天老去。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都可以调整、适应,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在城里带娃的她们,还是在老家“留守”的老头子们,也需要被关注,“其实也不需要给多少钱,只要能感觉到被关心就满足。”
专家:
付出要适可而止

  对此,济南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张洪涛表示,老年人离开老家帮子女带孩子面对的最大困难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既有的生活方式、节奏、饮食、周围人员的改变让他们无所适从。张洪涛强调,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老年生活,老年人有说“不”的权力。子女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应该是有阶段性的,而不能把养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老人,当下很多少年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和父母关系的断裂导致的。
  山东中医药大学一位心理学专家则分析,离家带孩子的老人在心理上是缺乏支持和归属感的。再加上对老伴生活情形的焦虑,对老家的牵挂担心,可能常常莫名流泪。长期的负面情绪会让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亮起红灯针对这种情况,从老人角度来说,应该意识到,帮忙不是替代,要适可而止地付出。
  如果您或您的父母也面临着步入老年的困惑和难题,或者您有好的方法和建议,可以拨打96706或85193749联系我们。也可以关注“齐鲁健康大讲堂”公众号给我们留言。
  对于不少离开老家去子女家“上岗”带娃的老人来说,曾经满心期盼的“小宝贝”也是他们“甜蜜的负担”,对老伴儿的牵挂无处倾诉,归属感的长期缺失会积压不少心理问题。专家建议,老年人为子女帮忙不是代替,应有自己的生活。

  在游泳馆里,一位老人正为孩子忙碌着。 本报记者 马云云 摄
齐鲁健康大讲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