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罗31年他人身后事,自己身后要捐遗体
兖州徐家村红白喜事“总理”徐士元和老伴希望百年之后仍能助人
2018年06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徐家村村民徐士元和老伴王翠菊,目前刚刚收到兖州区红十字会送来的两份遗体捐献登记证书,两位老人百年后将把遗体(角膜)全部捐献出来。老夫妇两人的愿望很简单,“将身体能用的部分捐赠救人,不能救人的部分用于医学研究”。“我嫁给你,一辈子跟着你。”一辈子没跟老伴红过脸的王翠菊毅然决定追随老伴的意愿一同办理遗体捐献手续。

  本报记者 孙璇 晋森
通讯员 张美荣 李梅   

他把生死看得很淡
捐遗体为社会做贡献

  6月2日上午,在兖州区龙桥北路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徐士元老人热情地出门迎接,而兖州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陆航将带有编号的《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郑重地交到徐士元和王翠菊夫妇俩的手中。
  “您志愿在逝世后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这种高尚的精神,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登记证书写着这样一段话。徐士元老人接过后仔细地看了近两分钟。
  作为徐氏家族的长者,67岁的徐士元在这个300人的大家族里辈分不算高,却是最有名望的红白喜事“总理”,也是徐家村年龄最大的群众代表。
  徐士元是村里的文化人,习得一手好颜体,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总理”,家族有操办红白喜事的,都请徐士元到场坐镇。
  31年间,徐士元记不清自己主持过多少场红白喜事。“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徐士元淡淡地说道。
  2017年9月的一天,徐士元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南京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立下遗嘱要捐献遗体,为社会做些贡献,这深深地触动了徐士元。
  “如果我的角膜是好的,那捐献出来就能让盲人重见光明,如果我的肝和肾是好的,捐献出来能够拯救一个家庭,那我也是积德行善。”徐士元说,“我把我全身可用的部分都捐出来,如果不能救助别人,拿去做医学研究也是好的。”
“一辈子跟着你”
老伴跟着一起捐遗体

  “我嫁给你,一辈子跟着你,你做什么我就干什么。”妻子王翠菊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想法,并毅然决定追随老伴的意愿一同办理遗体捐献手续。
  “我们夫妻俩一辈子相敬如宾,没吵过一次架,没红过一次脸,走过了快50年了。”王翠菊老人告诉记者,尽管腿上有残疾,但老伴徐士元一辈子对她疼爱有加。而在徐士元的眼中,妻子王翠菊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是两人商量着来。
  两位老人捐献遗体的决定遭到了两个女儿的坚决反对。“女儿们想不通,说即使你俩不在了,埋在土里,我们逢年过节还能上上坟,你们要是把遗体捐了,让我们做子女的连个念想也没了。”徐士元则反复做女儿的工作,“我捐献了出来能帮助他人,能有利社会,这是多好的事?都是身外之物。”为了表示自己的坚决态度,徐士元和老伴还特意到兖州区公证处办理了公证手续,把自己这种坚决捐献遗体的态度从法律上进行了公证,最终两个女儿被父母这种坚定的精神打动,遵从了父母的决定。
  “受习俗的影响,兖州区红十字会从2006年以来,12年只有33人自愿捐献遗体,平均每年不到3例,而夫妻俩同时捐献的更是几乎没有。”兖州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陆航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