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聚焦

A03版:壹读·观察

A04版:壹读·互动

A05版:壹读

A06版:壹读

A07版:壹读·关注

A08版:财经

A09版:产经

A10版:文娱·影视

A11版:身边

A12版:动向·国际

A13版:文娱·影视

A14版:青未了·随笔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乐动·聚焦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新闻

H05版:今日运河·新闻

H06版:今日运河·城事

H07版:今日运河·城事

H08版:今日运河·城事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

J04版:今日烟台

K01版:2020.10.13

K02版:新闻

K03版:新闻

K04版:新闻

N01版:今日德州

N02版:今日德州·主打

N03版:今日德州·健康

N04版:今日德州·城事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资讯

R03版:今日日照·体彩

R04版:今日日照·专版

S01版:今日泰山

S02版:今日泰山·城事

S03版:今日泰山·城事

S04版:今日泰山·专版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城事

W03版:今日威海·城事

W04版:今日威海·教育

Y01版:今日淄博

Y02版:今日淄博·巡城

Y03版:今日淄博·巡城

Y04版:今日淄博·巡城

济医附院NICU成功救治24周超早产儿再刷新生儿救治新纪录

历经87天,患儿“闯关”重生

齐鲁晚报     2020年10月13日
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编辑:孔茜 组版:李腾 校对:邓超
B0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茜
通讯员 张勇 高爽

  24周、720g、87天……一连串的数字记录了一名胎龄24周体重仅720g的超早产儿,在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的艰辛历程。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即意味着救治难度越大、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在这精细化护理的87天里,科室人员如勇士般帮助早产儿“过关斩将”重获新生,出院时原本瘦弱的身体也已增至正常婴儿体重范畴,成为了净重四斤半的“壮小伙”。该案例的成功救治,充分显示了济医附院新生儿监护病房对早产儿救治的能力与水平。
  24周超早产儿仅重720g
救活更要救的有质量

  婴儿啼哭预示着对新生世界的报道,而对于仅24周胎龄的超早产儿小石头来说,却一度成为奢望。出生后没有自主呼吸,四肢松软,全身皮肤胶冻状,整个身体仅比中性笔高出一小节,手臂如食指粗细相同,720g的身躯犹如脆弱的白纸经不起起皱。出生后,经过保暖、气管插管等抢救的小石头被小心转运至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自此,便开启了一场艰辛、曲折的救治之旅。
  “超早产儿抢救是一个持续救治的过程,需要时时观察婴儿体征变化。”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主任王瑜称,由于婴儿仅24周,各个脏器均不成熟,除需经历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等各种难关外,还会面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白质软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视网膜病变等多种早产儿并发症,任何一个难关或者并发症都会遗留后遗症,甚至危急生命。
  “不光要救孩子,更要让孩子有生命质量。”在王瑜心中,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未来的象征。如何在救活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帮助早产儿如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即成为了她最为关切的问题。在面对胎龄小,体重低,救治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成活几率小等问题,精细化治疗便成为了重要抓手,为尽全力护航婴儿生命健康,科室迅速成立救治小组、24小时全时重症监护、制定每日详细的治疗监护计划、多次病例讨论及大查房,力求做到最精细化的管理。
婴儿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医生护士陪同“过关斩将”

  如果说超早产儿是他的别名,那么“珍贵儿”便是他在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田玉红和床位医师胡晨心中的位置。由于婴儿母亲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机能不全”,前两胎均未成活,面对家属的殷切期望,倍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自作为小石头的管床医生起,她们的心便与孩子紧紧相连。
  “这么脆弱的肺,氧低了会对脑造成损伤,氧高了会造成气道损伤。”回忆最初情形,田玉红感觉犹如昨日印象深刻,婴儿转入的第一天,便迎来了超早产儿首个“关卡难题”—呼吸关,待连接上呼吸机后,她和同事们如上紧了的发条不敢有丝毫松懈,实时守在保温箱旁观察小石头身体情况,并细致调整呼吸机参数,虽每次调整仅在1-2个参数,但细微的调整只为用最小的参数维持他最好的通气功能。
  一关未过,新关又来。由于消化系统胃肠道尚未发育,不会吸吮和吞咽,只得靠静脉营养,小石头又迎来营养关。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便成为了首要任务,但如发丝般粗细的血管却着实为护理团队出了一道难题。“血管在他胶冻状的身体里就像根根细线,有的都可能包裹不了一根针。”为使小石头能有源源不断的营养供应,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向美芹选用最小型号的针进行PICC置入,既保障了输注静脉营养和药物,又降低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就这样,从呼吸关、营养关到感染关、并发症,他们关关“应战”关关过,从孩子体位保持到护理操作,每个小操作都当成大工程,每个小细节都成为高要求。直到一个月,自生产后未见过孩子一面的妈妈也迎来了第一次将孩子怀抱怀中的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鼓励和引导下,胆怯的妈妈也鼓起了勇气,将插有呼吸管路和输液管路如巴掌大小的孩子怀抱胸前肌肤相亲,那一刻小石头抬头眼神与母亲相遇,瞬间妈妈泪流满面,不禁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历经87天精细化护理
患儿终达标出院

  “我的皮肤比较娇嫩,不要乱动我的头哟。”“小石头加油!”在连续多日的相守下,孩子已成为科室人员共同的孩子,从注意事项到期许、期望,她们将心中祝福写在纸上放在保温箱上,为孩子、家长打气,更是给自己打气。历经87天的精细化救治与护理,小石头从最初体重720g增加到了2250g,不仅撤掉了呼吸机实现自主呼吸,还未有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已与正常婴儿无异。
  “孩子能那么好,是整个团队与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王瑜表示,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医生、护士、家长三者缺一不可,而家长的坚持、信任、理解为孩子的救治赢得了希望。如果说每个成功都绝非偶然,那么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与高水平的救治能力即为成功诊疗的基石。
  “医院先后选派技术骨干赴美国迈阿密大学附属医疗系统、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培训进修学习,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带到科室服务更多患儿,在危重足月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与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王瑜介绍,济医附院NICU成立于2002年,全年收治高危新生儿3000例左右,早产可达2000例。多年来,科室在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的救治及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24周患儿的成功救治更是充分展示了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对早产儿救治的能力和水平。
  精细化管理,护佑早产儿生命健康。
邹城市人民医院与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精准发力,让卫生援疆开花结果
  本报济宁10月12日讯(记者 孔茜 通讯员 田野) 10日上午,邹城市人民医院与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签约内容涉及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研教学、远程医疗等领域,协议的签订不仅是援疆形式的一次创新,也是医疗援疆工作的再升级。邹城市人民医院领导与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仪式。
  当日,在出席仪式的全体领导和与会者共同见证下,邹城市人民医院院长秦鹏与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邹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凤阁分别代表两家医院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据了解,长期以来,邹城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响应号召,先后选派优质医疗专家赴英吉沙县开展工作,共同努力,互帮互助,推动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近年来,英吉沙县充分利用山东援疆专家力量,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在援疆省市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下,英吉沙县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吕江燕表示,希望今后双方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深化领域,扩展空间,广泛开展深层次合作,推动医疗技术发展,实现双赢,共创美好明天。
  “卫生援疆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有着特殊的意义。”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郝凤成表示,邹城市人民医院选派的援疆人才与当地医疗卫生同仁一道,共同推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凝结了真情,赢得了共同发展。邹城市人民医院将依托专家技术优势,聚焦英吉沙地区百姓需求,不遗余力的派驻医疗和管理专家提升英吉沙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打好“现场帮带与远程帮扶相结合、长期派驻与短期指导相结合”的组合拳,为英吉沙人民医院打造一批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为英吉沙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双方代表现场签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