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豆选在中国
2014年1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粒粒再寻常不过的豆子,当它具有政治内涵时,不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抑或是在东方古国面临存亡的20世纪,不仅闪现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凝聚着生存与兴盛的力量。新书《豆选》对中国农村基层选举中的豆选,进行了饶有趣味的描述,让人们看到豆选这种表达选民政治意愿的特殊选举方式,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竖起了民主、自由的大旗,通过选举成功地动员了农民,将农村治理权从士绅、地主的掌控中转移到农民手中。这场争夺农村政权的政治运动为共产党在国内赢得了民心,在国际上更得到了很多同情和支持。为了动员不识字的农民参与选举,共产党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豆选。
  豆选就是选举时用豆子当选票。它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好奇和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方法让不识字的农民借用投豆来代替填写选票,以表达对候选人的看法。但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上世纪40年代的边区,共产党要与当地既有势力争夺政权,为了使农民在投票时能够不碍于情面,或免于地主和地方士绅的威胁、利诱和报复,需要设计出一套投票程序,让农民在投票时能自由无虑地表达意愿,豆选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虽然豆选在中国选举史上是值得骄傲的发展和创新,但它却不是在其他国家“闻所未闻”的。远至古希腊、近至17世纪英国和美洲殖民地,很多地区都有使用豆选的经验,它是不同文明不谋而合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珍贵成果。
  有别于“举手”或其他的“公开”表决方法,豆选是一种“秘密投票”的方式。之所以称之为“秘密”,是因为这种表决方法的程序使外人很难判断选民到底将票投给了谁,这让政党或候选人很难用金钱或暴力来影响选民投票,选民才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意愿。没有秘密投票,金钱、暴力就会渗入选举,民意就会被有权有势的一方挟持。如此一来,就没有公平、公正的选举,也就没有了民主。因此,秘密投票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障人能自由地行使民主权利,它是一个民主制度运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用一粒豆子代表一张选票,豆子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虽然是普通的黄豆、白豆,但它们代表的价值却异常珍贵。因此在豆选歌谣中,这些普通的黄豆和白豆被形容为“金豆豆、银豆豆”。
  豆子是我国一些北方地区盛产的农作物,用豆子选举有就地取材的便利。除了黄豆、白豆,有的地方也用黑豆、蚕豆、绿豆、红豆、豌豆、胡豆、玉米(或称苞谷、棒子、玉黍粒)等等。不产豆子的地方,就用别的替代物。淮南用芦苇,湖北用卵石,江苏盐阜用柴棒。
  豆子的数目和颜色也是有讲究的。有些地方,豆子的数目和应选人数相等。比如,才溪乡选5个代表,就发5颗黄豆给每个选民。这种做法的一个缺点是,有人可能会将手上的豆子多投几颗给他特别中意的候选人。另一个缺点是,如果对候选人没有特别的喜好,可能索性把豆子都投给某一位候选人。
  在候选人比较少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用不同颜色的豆子代表不同的候选人。譬如陕甘宁边区发给每个选民黑豆、黄豆、玉米等各一粒,分别代表不同的候选人。
  还有些地方,不同颜色的豆子是用来代表赞成或反对。山西省潞城县张庄村贫农团从12名候选人中选出7名代表,参加投票的团员每人手上有7粒黑豆和5粒白豆,黑豆代表赞成,白豆代表反对。湖北选村长时,每人发1粒白色小卵石和3粒黑色小卵石,白色表示赞成,黑色表示反对,分别投给4位候选人。合作社选5个理事,就发给社员黄豆、黑豆各5粒,赞成某人投黄豆,反对某人则投黑豆。在江村,赞成投棒子,不赞成投黑豆。也许是因为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代表喜庆、吉利,很多地方是用红豆来代表正面、赞成的意思。
  在某些地区,有人将私自携带的黄豆投到候选人碗里,于是组织者把黄豆涂上红、黑等颜色发给村民,计票时没涂色的豆子无效。
  豆选一般是把豆投到碗里。所用的碗,有人提到瓷碗,土碗,甚至纸糊的碗。在中国北方的农村,由于长久的贫穷,很多农民的碗都是从小用到老。碗破了,如果能补,还会请修碗的师傅再修补好,他们死后,再把碗传给下一代用。由于碗和农民关系这么密切,用于选举也反映了人与碗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投豆时,人们不一定都用碗,有时也用其他容器,如罐、袋子、茶杯、缸子、碟子、竹筒、斗、篮子、面盆、票箱,在新疆还用过帽子,也有人用塑料盆、纸箱子。
  现存关于豆选的图片,碗一般都是向上敞开放的。用敞口的碗,后投的人能看见哪个碗里豆多、哪个豆少,于是可能会受影响。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把碗上盖一层纸,让投票者从碗边把豆子投进去。有的地方选举前把碗口朝向群众,证明碗是空的,然后再当众用红纸糊严,中间挖个豆大的洞,豆子从洞口投进去。蒙上一层纸有几个好处,一是不让后投的人看出前面的人投了谁、投了多少,以免受到影响;二是把豆子从小洞投进去,就不容易多投(自己偷带的豆),也不能把别人投的豆从碗里拿出来。此外,也有“倒扣着的碗”。在和乐乡,人们把碗翻转来扣在台上,在碗前用红纸写上候选人的名字。选民先将豆子放在理想候选人的碗底上,再由监选人把所投的豆子放进碗底下,以避免选举人盲目向豆子多的碗上投。
  顾群1946年到了解放区,以河北选举为题材创作了《豆选》年画。这个投票场面很热闹,也很祥和。男女老幼都来了,会场上还布置了“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口号。画面的左后方像是入口,人们在那里排队领豆子,然后依序走上前来投票。画面中央,一位妇女正在弯着腰,小心地把豆子放到第二个碗里。碗上蒙着白纸,中间小黑点的地方其实是个洞,豆子从小洞投进去。这个碗对应的第二个候选人似乎也是位女性。一个男人在等待投票,他两手摆弄着豆子,左手掌心里有多颗豆子。据此推侧,这次选举时,村民要给多名中意的候选人碗里分别投豆。他后边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像是也在等候投票。
  那个时代,在中国出现妇女参选、妇女参政是十分奇妙的事。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曾属于童话里的憧憬,但豆选使文盲和女性都有了参政的机会,一人一票,女人也可以选她满意的候选人,包括选女候选人,让她们代表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也便于共产党获得妇女的理解和支持,扩大它的力量,贯彻它的政策。所以说,那时的豆选造成共产党和广大农民群众双赢的格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