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您知道按传统习俗今天该干啥吗?不知道就看上图吧。
祭灶、扫房、接玉帝、贴春联……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春节就算是正式拉开序幕了,可那些老辈熟悉的年味却有些渐行渐远,尤其是那些丰富的春节习俗越来越少被人提起。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民俗专家看看那些曾经的春节民俗。专家表示,好的年俗是优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传承。
本报记者 李钢
二十三正式进入春节所以称“小年”
“在农耕时代,冬季农活少,所以很早就开始忙年。”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说,从腊八开始实际就进入了过年的状态,等到了腊月二十三应该算是正式进入了春节,所以二十三又被叫做“小年”。
在民间有这样的民谣流传: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刘德龙介绍,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在这日要祭灶神。
人们送灶王时,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刘德龙介绍,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因此,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
刘德龙说,腊月二十三在祭灶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忙着准备年货。“像北方会蒸年糕,南方做打糕,当然也有的会包饺子。”刘德龙说,在经济困难的古代,饺子被看作最好的食物,所以饺子往往要留到初一早上吃,过去只有家庭富裕的才吃饺子,现在则变得家家都吃了。
当然,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胶东地区,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小年到除夕都该干啥有“时间表”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们还能知道,但是之后几天一直到除夕,都还有什么讲究,我们就不清楚了。”80后的张达伟说,自从毕业到城市生活,感觉年味比在农村时淡。
“确实,从二十三开始,之后每一天都有不同习俗。”刘德龙介绍,举行过灶祭后,人们就开始正式迎接过年了,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扫除。所以民谚中有“二十四,扫房子”的说法。在这一天或者之后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从腊月二十五开始,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伴随着过年食物的准备,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传统活动,像接玉帝、千灯节等。
刘德龙介绍,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过年还都要穿新衣服,到了二十七就要添新衣。”刘德龙说,腊月二十七人们会赶集买卖年节物品,像鞭炮、春联、新衣服、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等。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刘德龙说,在传统民俗里对食物的准备是忙年中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食物不很充足所致。
刘德龙说,到了三十讲究就比较多了,“像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夜、放鞭炮等,还有的地方三十儿讲究点长明灯,也就是整夜不熄灯。”
民众传承靠的是家庭实际操作
“但是现在这些习俗在城市里是越来越淡了。”说起现在春节习俗的传承情况,刘德龙表示,现在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优秀民俗的传承提供了好的契机。
在刘德龙看来,优秀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传承弘扬,这些民俗的传承可以陶冶民众美德。“像春节团聚的习俗,可以促进社会稳定,而春节期间祭祀的习俗,又能传承敬畏意识。”刘德龙分析了春节习俗的一些积极作用。
对如何让年轻人传承传统民俗,刘德龙说,在现在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前提下,学界要首先发挥引领作用。“学者要首先区分出哪些是良俗,哪些是陋俗。”刘德龙说,现在有些习俗实际已经成为了陋俗,“就像祭扫,有的已经成了一种浪费,这实际不符合老祖宗节俭的传统美德。”
“所以先区分好哪些是应该传承的。”刘德龙说,对于春节习俗的传承,关键还是靠家庭,“因为这些习俗要靠家庭实际操作来耳濡目染,而不可能寄希望看看文字记载就能将其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