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细节
——冷静惨烈的二战纪实
2015年05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吉祥 整理
  在那些记录二战残酷与惨烈的纪实文学面前,虚构的文字有时都显得苍白。有意思的是,目前流传甚广的二战纪实文学代表作多数出自记者之手,这些兼顾历史真实与生动文风的著作,广受欢迎。
  军事专家乔良曾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二战报告文学是《巴黎烧了吗?》和《最长的一天》。这两本书出自亲历二战的记者之手,早已是公认的非虚构写作典范,因其对细节的生动刻画,经常被高校新闻学老师作为特稿写作的样本推荐给学生。
  《巴黎烧了吗?》详细记录了1944年巴黎解放的经过,文字生动如惊险小说。《最长的一天》将视线放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这天,作者瑞恩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书中对于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以及其中的痛苦、迷狂都有细致刻画。除了《最长的一天》,瑞恩的二战题材作品还包括描写柏林之围与攻克的《最后一役》以及《遥远的桥》。
  在亚洲的日本,同样有这样的最长的一天。1945年8月15日——年号为“昭和”的日本天皇裕仁于东京时间当天正午通过录音广播宣读“终战诏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作为终结。有“昭和史著作第一人”之称的半藤一利著有《日本最漫长的一天》。作为日本有名的保守派评论家,书中当然少不了对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的美化。然而,这仍然称得上一部优秀详尽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详尽的取材和举证,再现了从1945年8月14日正午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到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在广播里发布《终战诏书》,宣布向盟国无条件投降这短短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内,发生在日本高层中的,事关国民命运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幕。主战派和主降派发生的思想分歧、决策交锋、政治博弈、军事争斗,在这本书中都得到详尽的体现。这正是本书的可取之处。
  二战结束70年以来,记录这一历史的书籍数不胜数,最受读者推崇的当数《第三帝国的兴亡》。这部美国记者夏伊勒的代表作,至今仍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该书在中国出版后,让很多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世界大事除了熟知的政治利益之外,还有民族性格在推波助澜。《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的希特勒不仅仅是一个独裁者,作者笔下这位战争狂魔还曾是一个潦倒自大的流浪汉以及被人冷落的三流画家。很多作家和史学家从这部书中发现了描写历史事件“宏大叙事”外的另一种写法,并纷纷模仿夏伊勒。
  在记录二战历史的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的著作《日本帝国的衰亡(1936-1945)》,经常被称为《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这本书1982年第一次被引进中国后,就受到了不少读书人的关注。《日本帝国的衰亡(1936-1945)》主要叙述的是美、日之间的战争史,对中国人民的抗日史叙述不多。不过,书中依然可见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该书的最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在战后几个月,有个满脸皱纹的老樵夫,在麦克阿瑟的新总部第一大厦前停下来。他背上背着一大捆柴火。他先朝麦克阿瑟的军旗深深一鞠躬,转过身来又朝广场另一边的皇宫也深深一鞠躬……约翰·托兰说:“他毫无保留地承认今天‘将军’的暂时权力,同时也尊敬大街另一侧的永恒的存在。”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的文笔优美,这也让该书获得1971年的普利策奖。
  今年4月刚刚推出的最新版美国历史名著《光荣与梦想》,也有对二战期间美国社会的叙述。当然,对一部时间跨度近40年的历史著作来说,二战史注定只是书中的一部分。这本全景介绍美国社会的著作更多的是被作为了解美国的窗口。媒体人苗炜说,《光荣与梦想》曾经影响过一代文字工作者,特别是怀有远大理想的媒体从业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