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杨尚阳:
离开微信朋友圈把时间交给更有意义的事
2016年04月2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下课铃响后,学生们几乎全都拿起了手机。
文/片 本报记者 许亚薇
2月25日,山东交通学院教师杨尚阳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急流勇退,永别朋友圈”。自此之后,虽然依旧使用微信与他人交流,但他再也没有碰过“朋友圈”功能。“好像时间变多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去思考。”杨尚阳说。
“一旦忘带手机,就会觉得焦虑”
低头族、手机控、网瘾少年……这些描绘深陷网络不能自拔人群的字眼,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公交车上,马路上,很多人“机不离手,手不离机”,人们走路、坐车,手里也不停地刷着手机。记者曾在济南历下大润发附近的十字路口看到,等红绿灯的间隙,路旁停下的电动车、自行车骑手也不自觉地拿出手机看了起来。
“没有手机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除了洗澡时放在储物柜里,好像一刻也没离开过手机。”山东交通学院大二学生刘超说,网上有段子讲,姑娘看自己的男朋友天天抱着手机玩,说出“下辈子做你的手机”这样的话。
刘超的同班同学李松也觉得,手机仿佛“长”在了自己的身上。对于杨尚阳老师一直提到的“断网”,李松坦言“有点难,自己做不到”。
“有时候会因为上网刷手机而熬夜,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躺在床上刷手机。”同样是杨尚阳学生的劳秀兰说,“一旦哪天忘带手机,不由得就会焦虑起来”。
在刘超看来,这种“离不开手机和网络”的现象和上课不听讲之间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上课玩手机,就没有精力好好听课,不好好听,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就不懂,不懂以后就更不听,只能玩手机。”刘超开始反省自己,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除了睡觉时间,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看书、学习,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越少。
“适度断网后,生活变了样”
谈及呼吁大学生断网、戒手机的初衷,杨尚阳说,那是因为在选择离开微信朋友圈以后,他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好像生活变了样”。
今年2月25日,在妻子三番五次责怪“就知道玩手机,刷朋友圈”以后,杨尚阳下定决心“永别朋友圈”。“不就是不上朋友圈嘛,就不信自己做不到。”
离开微信朋友圈的同时,杨尚阳删除了所有的QQ状态,他把原来用在社交软件上的时间转移到看书上,其次就是陪伴家人。
“以前我是朋友圈的深度‘中毒者’,经常浏览和转发信息,现在已经完全不去看那些东西了。”杨尚阳说,虽然他是工科生,但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看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书籍里的东西,朋友圈里是没有的。
在山东交通学院大二女生王妍看来,“断网”好像也没那么可怕。寒暑假回老家,王妍家里没网络,又不舍得使用流量,她几乎一直处于断网状态中。“一开始有点焦虑,感觉与世隔绝了,不能看同学、朋友的状态,三五天以后,这种感觉就没那么强烈了。”王妍说,做点别的事情也不错。
“断网”期间,老师跟学生同吃同住
听说杨尚阳老师准备开展“断网实验”,大多数同学的反应都是非常支持。“其实我们也知道天天玩手机很不好,可有时候就是难以自控。”刘超说,好像成了一种习惯,有事没事都要摸出手机来看一眼,“其实根本没有人联系你”。
从25日中午开始,“断网实验”将正式开始。“这几天我准备跟孩子们同吃同住,监督他们实施断网。”杨尚阳说,要做就把这件事情做好。
其实,在杨尚阳看来,“断网”只是个形式,更重要的是形式背后的意义。“我希望通过断网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除了上网,还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可以做,可以去读书、学习、出去兼职赚钱,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杨尚阳也不知道“断网实验”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但是他知道,即使只有一两个人坚持到最后,他的目的也达到了。“让他们形成一种意识,转移注意力,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
最后,杨尚阳希望通过这次实验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合理利用网络,适时抽离出网络世界,戒除看不见却如影随形的“网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