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要“爷孙游”,更要定制游
2016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钟倩 

  百花洲开放后,吸引了大批老济南人参观,提升了老城区旅游的热度,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爷孙游”。不过,济南老城区旅游仍然存在景点分散、缺少拳头产品的缺陷。旅游专家建议,老城区旅游开发要做一体性开发。(详见12日《齐鲁晚报》B05“都去挤芙蓉街,老城西区没人瞧”)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小长假,老城区的百花洲人气爆棚,刚出锅的豆腐脑卖得供不应求。本地人青睐爷孙游,一家老小过来游览,寻的是老济南的味道,勾连着乡愁情结与集体回忆。而外地游客,寻的是在场感,感受老济南的民俗与非遗,体味文化的价值与底蕴。然而,老城区旅游出现“冰火两重天”,热了芙蓉街、百花洲,冷了曲水亭、金菊巷、状元府等,其实,这种现象存在已久。
  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南人,笔者感同身受的是,不只是外地游客,本地市民出游也是扎堆芙蓉街“挤油油”,关键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出行环境尚不完善,二是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很多人不是对老街巷不“感冒”,而是游览条件不具备,从芙蓉街、府学文庙到曲水亭、百花洲,再到传统民居、老街老巷,骑自行车的年轻人不熟悉路线,而旅行社带团把老街巷作为重要景点的补充,走马观花而已,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有看点、没景点,旅游资源发展失衡,芙蓉街趋于饱和,曲水亭却“冷冷清清”。
  正如专家所说:“老街巷旅游要有大局观,不能哪个好做就做哪个,要从旅游市场的需要和游客需要考虑。”这就意味着旅游开发,既要注重平民化的精神娱乐需求,也要“放开手脚”积极探索高端定制路线,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具体来说,应以“泉水”为主线,将老街巷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并注重互动体验与情感需求,整体包装、高端打造,与大碗茶经济、非遗表演、民居生活,以及“夜游济南”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旅游内容,提升吸引力度与核心价值,让老街巷旅游路线叫得响、立得住、影响大,成为济南的旅游金字招牌。
  步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定制产品的需求猛增,这也符合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的新诉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打破多头管理的封闭局面,形成共同监管的模式,智慧整合旅游资源,广泛征求民意,提速配套设施建设,根据需求量身打造,拿出符合市场定位的“拳头”项目,让老府城焕发出新活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