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非遗项目再造生存土壤
2016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微微

  据《齐鲁晚报》报道,6月11日是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济南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已有200多项非遗项目,80多个代表性传承人,包含十几个门类的艺术形式。但不少非遗尤其是手工技艺面临传承发展难题,需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助其摆脱濒临失传的境地。
  非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这些旧的民风民俗大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已经很少被年轻人所接受和欣赏,生存的土壤遭到了破坏。
  作为祖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如果任由非遗消亡,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记得民俗学者冯骥才曾痛心地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济南是个文化大市,近年来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许多非遗项目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单纯的抢救性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非遗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形态,不应活在博物馆里,而是应该走入社区、校园,走入人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再造其生存的土壤,使其永葆青春和活力。比如上海,目前共有16%的学校开展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舞龙、皮影戏、沪剧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许多学校已经打造出了非遗特色,学校正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同时,作为文化产品,还应该勇敢地探索市场、适应市场,让它和人们日常生活,和老百姓的需求、欲望重新对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