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践,三年三进海岛
“海岛行”团队来自鲁东大学,实践“三年不变花样”
2016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9月11日讯(记者 张琪) 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每年都在“变花样”,可是来自鲁东大学的一支大学生实践团队连续三年都在干一件事儿,自2014年起他们每年暑期都深入烟台长岛的众多岛屿,调研海岛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9月10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与长山列岛海岛文化保护传承及发展研讨会在烟台召开。会上,鲁东大学“海岛行”调研团队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他们的调研成果,此次调研也是共青团省委主办的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重点课题。 
  据参与调研的同学姜云琛介绍,“海岛行”调研队深入南长山岛、北长山岛等海岛,通过对长岛以及蓬莱等地的居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实地考察等对长山列岛的海岛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调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长山列岛海岛文化的影响与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调研》等报告正是他们丰硕的调研成果。 
  研讨会现场,长期致力于长山列岛渔俗文化研究的专家张廷国感叹道:“大学生连续3年干同一件事儿,而且出了这样丰硕的成果,应该为他们的执着精神和专业态度点赞。” 
  国家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这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和长岛海岛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这也成为鲁东大学大学生走进海岛深入调研的初衷,而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忠正是“海岛行”的发起人。 
  作为发起人兼团队的指导老师,刘良忠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项目既是21世纪世界级的重大交通项目,也是贯通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重大社会性基础设施项目。在此背景下,研究长岛海岛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倾力推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进而提出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兴建将有缺口的C形交通变成四通八达的Φ形交通,进而形成纵贯我国南北的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为缓解进出关运输、南北运输和沿海港口集疏运等三大矛盾找到新的出路。
跨海通道与长岛,听听专家咋说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确定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长岛发展同时成为国家战略。在本次研讨会上,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刘良忠就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长山列岛海岛开发开放作了演讲。
  刘良忠说:“跨海通道的研究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鲁东大学柳新华教授等专家最早提出,其团队已持续研究20余年。刘良忠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长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国防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是长岛社会的“第二次变革”,原因在于跨海工程将改变长岛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跨海通道建成,将连接烟台(蓬莱)、大连(旅顺)渤海南北两个端点,使环渤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将长岛串联在东部沿海大通道上,长岛交通将实现全天候通行,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也将长岛纳入了山东辽宁两个省的“3小时交通圈”、“3小时经济圈”。  刘良忠指出:“跨海通道建设,在有些方面不可避免地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等。有可能出现‘过道效应’‘虹吸效应’等,对长岛发展可能不利。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战略规划角度出发,长岛的未来发展应注重科学定位超前规划,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最终实现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张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