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出行体验来衡量网约车新政
2016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巡游出租车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正是检验地方网约车管理细则的一杆标尺,加强监管的确必要,但如果细则过于严苛,直接后果便是让出行者受到打车难的困扰。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打车难得不到缓解,公众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管理细则的落地就是不成功的。
  部分城市网约车管理细则的落地,带来一波又一波舆论的热议,网约车以及网约车司机的门槛到底应该怎么设置,无疑成为议论的焦点。10月10日出台新规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实行的杭州,就是一个值得分析的样本,据报道,在西湖景区周边,一度减少甚至消失的出租车拒载或宰客的现象,又“回潮”了。
  明明有不少空车停在路边,司机却敢喊出“天价”,要么按照人头收费,要么远超实际费用,这就是记者探访西湖景区了解到的情况。针对网约车设置的高门槛,看来已经发挥了作用,出租车司机“恢复”了牛气,找回了往日的美好。可对于有出行需求的人来说,打车贵、打车难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而出行者的感受才是监管规则制定者最应该考虑到的。
  之所以说杭州是值得分析的样本,原因在于当地的网约车新规与北上广深等城市有“质”的区别。10月10日,《杭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发布,明显有别于其他城市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试行”二字意味文件具备了法律效力,相关机构可依此开展执法活动。尽管比京沪版细则略微宽松,但B级车的门槛以及“杭州市户籍或取得《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以上”的要求,仍把运行中的大部分网约车排除在外。难怪当地居民都明显感觉到了网约车的“没落”。
  在过去的这几年里,正是网约车的横空出世,变相打破了僵化的总量控制体系,短暂地带来更充分的竞争,出租车拒载或宰客的现象随之减少,一旦网约车被捆住了手脚,出租车自然故态复萌。从这个意义上说,巡游出租车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正是检验地方网约车管理细则的一杆标尺,加强监管的确必要,但如果细则过于严苛,直接后果便是让出行者受到打车难的困扰。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打车难得不到缓解,公众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管理细则的落地就是不成功的。
  现在人们谈论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的落地,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角度,但归根结底,监管是为了行业的发展,更是为了解决人的出行需求,也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说文件中加上相关表述就万事大吉。不妨看一下各地的细则,普遍都提到“差异化服务”,几乎都以这个概念为依据抬高网约车的准入门槛。然而实践证明,抬高门槛意味着供给减少、供不应求,如果连最基本的出行需求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差异化服务”呢?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他还专门解释,“简”来自《论语》中的“居敬而行简”,而“居敬”就是首先要在内心敬畏人民。对于出租车改革而言,对于网约车管理细则的落地而言,地方决策者还是得多考虑一下群众的感受,别忘了加强行业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公众创造更经济、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