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求生早布局,才能走得更远
鲁南制药张贵民:为了环保主动砍掉利润几千万的项目
2016年12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以环保缺位来换取竞争优势,不少药企仍在这条老路上苦苦支撑。我们看到,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只能是长痛短痛的问题,不少企业会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却舍得断臂求生存。”   —鲁南制药董事长张贵民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民,在员工眼里是个低调开明的人。2014年年底成为鲁南制药集团掌舵人,他带领企业成长为拥有八家子公司、员工11000余人、总资产100亿元的国家大型综合制药集团。
  舍得断臂求生存,坐冷板凳练基本功,面对制药行业的生存寒冬,张贵民却说,因为提前十年看到并做了准备,如今才会不那么难受。

  本报记者 王小蒙

“一辈子只做一种药,
不信做不好”

  在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贵民的办公室外,静静地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句话,“找总经理要先登记”。登记完便可以回到工作岗位,等张贵民有时间时,秘书会通知让其来签字。
  从这一个小环节便可以看出,张贵民是个极重效率的人,即使南下广州出差,他也会争取当天往返。2014年年底接任鲁南制药集团掌门人以来,张贵民仅在春节休息过一天。
  不过在鲁南制药的产品研发上,张贵民似乎不急于一味追求高效。因为技术创新需要少则几年长则十几年的积累,他给公司的多个科研项目组定位,终生只研究一种产品。“一辈子让他做一种药,不信他做不好。”
  这种要求,与他致力于追求满分的信念密不可分。“国内不少药企,把药品做到及格能上市就是终点了,在我们看来,药品上市仅仅是个开始,是研发的一个新的起点。”
  “所以你可以放心,我们的产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张贵民有这种自信,他做了21年技术,历任班长、车间主任,鲁南制药集团科研部部长、副总经理等职,做科研坐得了冷板凳,最重视打基本功。直到今天,他仍能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给研发项目组提出专业指导意见。
只有早转变
才会舒服

  尽管鲁南制药集团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张贵民也看到,随着国家新医改正式拉开帷幕,医药市场格局已经发生巨变,行业面临空前挑战。
  “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医院药占比越来越小、药品飞行检查加强、药品招标降价和辅助用药、抗生素、大输液等限制力度越来越大等等,特别是随着医保控费的全面展开,打破了医药行业依赖医保扩张的传统增长模式,整个医药行业进入艰难转型期。”有业内专家分析,单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这一项,动辄上千万元的研究费用,也足以让国内三分之一的药厂面临淘汰。对此,张贵民却能做到淡然一笑。
  “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压力,就是让鲁南制药这样的企业脱胎换骨、加速成长,我们一定会在三年时间内,率先走出靠医保扩张这个怪圈。”张贵民说,这得益于公司先走一步,从而不会像大多数药企一样那么难受,“只有转变快了才会舒服。”
  眼光放长远,能看到十年以后。如今已经形成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都是20年前就着手做的。张贵民所说的先走一步,不仅是科研布局,还有鲁南制药在环保建设上的先走一步。
污染处理不到位
全部砍掉

  中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规模效益的取得,得益于国内生产的低成本和对环保的低投入。目前,全国医药企业有四千多家,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以环保缺位来换取竞争优势,不少药企仍在这条老路上苦苦支撑。”张贵民说。
  不过,鲁南制药却大胆对此说不。“污染处理不好的项目全部砍掉,不赚这个钱。”张贵民说,2010年,公司对污染较严重的大吨位原料药进行停产,而原来仅这一个项目,年产量就达到一万两千多吨,年产值十几亿元利润有几千万元。
  “我们看到,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只能是长痛短痛的问题,不少企业会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却舍得断臂求生存。”张贵民说,提前十年来看,把多年后必将出现的结果提前结束,早布局,才有机会越走越远。
  环保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得以解决,如今鲁南制药已成为集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的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的国家大型综合制药集团,拥有八家子公司,员工11000余人,总资产100亿元。201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上交税金9.2亿元。
人才激励
技术员工资高过副总经理

  国内药企起步时的先天不足,与跨国药企的科研投入相比,始终存在较大差距。“跨国药企每年会拿出20%用于科研,并保持了20%以上的盈利增速,而国内药企平均投入不过2.5%。”近年来鲁南制药拿出营收的7%-15%用于科研投入,张贵民认为,没有研发就是一条不归路。
  如今,鲁南制药有一支1200多人的科研队伍,其中博士20多人、硕士1000多人,占到员工总数的10%。光养活这么多科研人员,公司每年就需要投入上亿元。张贵民说,除此之外还得投钱让他们做研发,不做研发是肯定留不住人的。
  “临沂不是人才高地,要想留住人才,就得有激励政策,公司早就做在了前头。”2001年时,鲁南制药员工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身为技术人员的张贵民却拿到月薪5000元,比副总经理还高2000元,几乎与当时的总经理赵志全一般高。
  “在研发上,我们足够舍得花钱,始终早走一步。”2000年,在销售收入不超过5亿元的情况下,鲁南制药拿出3000万元投资华东理工大学,盖楼、买仪器设备,直到今天,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如今,面对国际大型制药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速度不断加快、可能挤占国内市场的状况,张贵民正在谋篇布局将产品送出国外,抢占国外市场。“医药行业出口整体是下滑的,但我们仍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四五十。”他说,公司主要出口化学原料,一定是以技术支撑的高附加值原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