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叫卖声
2016年12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武存中
  叫卖声就是卖东西时的吆喝。以前,泉城手工业者居多,各个行当都有自己传统的叫卖声。一般叫卖声都非常好听,简直可以称之为“鸟喧华枝”。
  那时家里做饭都拉风箱烧大锅底,济南人把风箱称之为“风仙”,一个口朝上的泥巴炉,底下有一个通风孔与“风仙”相连。“风仙”里一块立着的方形木板儿,木板儿的四周粘满了鸡毛,连着两根圆木棍,风箱上有与之平行的圆孔。外面一个把手。它就是一个方形的木制活塞连杆机构。用的时间长了鸡毛磨损,密封效果降低了就需要重新装鸡毛。于是,便有了从事修理风仙的专业,他们背着一口袋鸡毛和工具,捂着一只耳朵,吆喝道:“拾掇——风仙!拾掇——风仙!”那声音有些沙哑,听起来颇有几分悲怆。
  这是修理风箱的。修理雨伞的这样吆喝:“修理——旱伞、雨伞!”这些人大多是南方人,声音颇为动听,如吴侬软语,十分悦耳。
  语气铿锵有力的便是“换洋火”的。“洋火”就是火柴。其实它就是最早的收购废品的,根据你所卖东西的价值给你相应的火柴。早时泉城干这一行的不少,所以“换洋火”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解放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火柴厂,“洋火”不那么贵了。“换洋火”的言归正传干起了收购废品的行当,他的吆喝也变成了这样:
  “收购——废品,破扑尘(即破棉布)、烂套子(即棉絮套子)、玻璃碴子、琉璃瓶子、报纸、书本子——”
  还有一种悦耳动听的吆喝就是磨剪子的:“磨剪子来——抢菜刀!”后来这吆喝声被纳入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之中了。算是返璞归真吧?现在虽然少得多了,但还是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
  以上是比较简单的吆喝。过去还有一种卖“药糖”如梨膏糖之类的,其吆喝声不逊于一出折子戏,从好吃不贵到止咳化痰,乃至延年益寿,返老还童,无所不能,声声入耳,句句动听。再就是卖估衣的,他从一件,比如一件皮袍子,从里唱到外,从毛唱到皮,从夏唱到冬,从九折唱到半价。有一个相声《卖布头》就表现这吆喝。听这吆喝如同听评书、相声一般,分明是一种享受。
  以上这些都是吆喝出声的,还有一些行当不吆喝而是敲东西。如卖豆腐的敲梆子,梆子是香椿木做的,一尺来长,拳头般粗细,中间有个把手,敲起来清脆悦耳。再一种手里举着一根木棒,上面穿着铜钱片子,随走随上下晃动,发出一阵阵“朗朗”的响声。那是算卦的。卖耗子药的也摇铜钱。其他的敲洋铁壶的,敲货郎鼓的以及担着担子悠悠扬扬地锯咕噜子的……
  天下百业,各有各的术道。各有各的叫卖方式。不同的吆喝声犹如都市中传唱了几千年的咏叹调。今天回忆起来颇有几分伤感。社会发展到今天,他们大多已经销声匿迹了,但又有新的叫卖方式出现。
  最有意思的是,前几天我看见一个卖臭豆腐的,自己安装了一个录音装置,连着一只电喇叭,骑在自行车上把电门一开,一声连一声的“豆腐乳——臭豆腐,豆腐乳——臭豆腐!”周而复始地吆喝下去。现代科技已经武装到了古老的吆喝之中,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