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自然葬”应成未来殡葬主流
2017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苑广阔

  25日,北京市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意味着自然葬——这一新的殡葬方式正式推出。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这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
  清明节临近,有关殡葬的话题又多了起来。最近几天,北京出现的一种新的殡葬方式——自然葬,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说相比于传统的墓葬方式,花葬、树葬、草坪葬已经算是一种革新的话,那么自然葬则是在花葬、树葬和草坪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毕竟,花葬、树葬等还会在小型的纪念碑上刻上逝者的名字,同时用容器保留骨灰,而自然葬采用特殊木质的骨灰容器,大约半年内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随之融入大地。整个葬区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可以说真正体现了人类来自自然又归于自然的理念。
  相比于传统的墓葬方式,自然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逝者家属来说,不但不用再花费巨额的费用去购置目前比房价还要贵的墓地、制作墓碑,而且整个安葬仪式都由政府来买单,无须市民自己付费,大大减轻了市民的经济负担。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郊区的墓园变得越来越紧张,可以用作墓地的土地越来越少。而采取自然葬的方式,一平方米的区域可安葬十名逝者的骨灰,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地葬的十倍,对于节约土地资源效果格外显著。
  个人和家庭节省了费用、减轻了负担,还为国家节省了土地资源,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葬完全有理由成为未来殡葬的主流方式,目前它推广和普及的最大阻碍可能就是传统观念了。实际上,在北京出现的首次自然葬,已经有31位逝者的家庭参与其中,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思想观念上接受这种新的殡葬方式。思想观念上接受的背后,则是潜意识里对生老病死怀有的更加客观、理性、科学、文明的看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前几天,台湾女作家琼瑶的“生前预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绝大多数人持赞同的态度,已经说明现代人对待疾病和死亡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明、理性。在殡葬方式上,我们也完全可以再往前走一步,选择诸如自然葬这种更符合现实需要,也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殡葬方式。  
  何况,自然葬仪式结束以后,家属可以得到一块铜质的二维码纪念牌,亲人通过手机扫码后,可看到逝者的生活照片、视频集锦、人物传记、亲友圈、家谱树、缅怀平台等。这个二维码只为逝者家庭定制,人们可以在这个特殊的家族纪念平台上,与逝去的亲人“说话”,给逝者奉上鲜花、点燃蜡烛等。这同样可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其情感并不输于在亲人的陵墓前焚烧纸钱、祭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