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海岛行”,保护传承渔民号子
鲁东大学调研团队成果丰硕,年底还将登上“国字号”舞台展身手
2017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6月8日讯(记者 张琪) 近日,在浙江省舟山市的岱山、普陀、定海等地的海岛、渔村、社区、学校、景区等,活跃着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对舟山渔民号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开展调查。他们就是鲁东大学的“海岛行”调研团队。此次,他们联合浙江海洋大学,共同组成调研组,对包括长岛、舟山在内的我国海岛地区的渔民号子,开展了全面的调研。
  “墩墩浆装大仓装仓起呀,水多么深鱼多么深千丈深呀万丈深,咳呀咳呀咳”,一支支曲调轻松愉快、活泼跳跃的渔家号子被鲁东大学大学生写进了详实的调研报告中,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海洋特征的渔民号子,是长岛渔俗文化、海岛文化的代表,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留住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民号子?鲁东大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联合成立了“海岛行”调研团队,自2014年起连续4年,组织师生深入走访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等地的海岛,对渔民号子进行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成功做法,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长岛渔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路。
  近年来相继完成了《长山列岛海岛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专题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的调研》等一系列调研报告。其中部分成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山东省、浙江省的重视,被应用于政府有关决策。
  今年,他们和浙江海洋大学联合组成团队,参加“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获得了专家、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山东省特等奖,并被推荐代表全省参加国赛。11月份,在上海举办的国家大赛,他们将带着自己的作品,再次展示长岛,让长岛的渔民号子,唱响全国。
  长岛渔民号子,来源于长岛县砣矶岛,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是风帆时代渔民在海上作业时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海洋特征,是长岛渔俗文化、海岛文化的代表,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申遗”成功的渔民号子,并没有因为入选“国字号”而得到应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号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形势日益严峻,面临失传的危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