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团中“老高考生”的那些事儿
2017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着一份独一无二的高考往事,有着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在2017年高考的陪考大军中,不少家长也曾是高考的参与者。6月8日,记者走近3个不同年代的高考参与者,倾听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一路跑回学校找录取通知书
  60岁的马先生1977年参加高考,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6月8日上午,他正在德州二中考点外等待今年参加高考的二女儿小力。回忆自己的高考经历,马先生感慨颇多。“那时没有高中一说,读到十二年级就参加了当年的高考。”马先生就读于沧州市第二中学,高考就在自己的本校。跟他同时参加高考的有很多是老三届的考生,水平参差不齐,最后能考入大学的少之又少。很多和他同龄的孩子都选择早点进入社会,但因为父母的支持,马先生能如愿参加高考。“自己当时的心情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去试一试。”
  尽管过去整整40年,马先生的高考记忆仍清晰如昨。“现在是一人高考全家紧张,我那会儿爸妈可淡定了,也没人来送我,考场外静悄悄的,骑自行车去考试在当时都是奢侈的。”马先生乘坐公共汽车从家里赶去沧州二中考试。当时只考了数学、语文、化学三门科目,英语都是后来考入大学才开始学习的。
  考完试,长达一个多月时间没有任何关于高考的讯息,马先生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又要与大学擦肩而过。“后来,录取通知书寄到学校才知道自己考上了。”听说消息后,马先生激动万分,甚至都来不及等待公共汽车到来,一路小跑到学校领取通知书。
  说到高考的影响,马先生坦言,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身份,跳出了农门。”
  而提起女儿的高考,马先生也感慨颇多。女儿小力是一名艺考生,在二胡演奏方面颇为突出。大年初四,马先生曾陪着18岁的小力辗转济南、菏泽、烟台等地参加专业课考试。最终,小力获得了菏泽、济南两所高校的“专业通行证”。“这两天我一直都在陪着她,她说只有我在场外才觉得踏实。”马先生说,他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高考故事,那是一个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一个班只有几个人能考上大学

  曾在1988年参加高考的陪考家长陈先生介绍,那时候,高考没有陪考的老师和家长,也没有交通管制,都是独自一个人去参加,那时候的高考似乎是静悄悄的,“也不像现在孩子这么紧张,觉得考上考不上无所谓,能参加就很满足了,只要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可以了。”
  陈先生坦言,如今儿子参加高考比当时自己高考要紧张很多,当时家长也不像现在这么照顾周到,悉心陪考。就读于德州三中的陈先生,当年高考在德州一中,他独自从家里骑了20多分钟的车前往考试地点。“跟平时没啥区别,就感觉是去上学一样。”
  “一个班80多个学生,考上的也就是说8、9个,录取的比例太低了。”陈先生坦言,虽然那个年代考大学非常不容易,但也没有想过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甚至也有学生上了一半就下来工作了,一门心思想着多挣点钱。
  谈到对孩子的期望,陈先生说:“希望尽量能考好吧,但是不给孩子压力,随他自己的兴趣。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能学好本事,我们做父母的就很欣慰了。”
  高考生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二中考点陪考家长程女士对高考的记忆,她1990年参加高考。
  “那个年代,高考似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谈及自己1990年在禹城二中参加高考的经历,程女士心里涌动着很多回忆。她记得,当时几乎家家务农,虽然父母都没读过书,但是都希望孩子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有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感觉。
  为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程女士废寝忘食地学习,每天都要学习到晚上11、12点,临近考试的时候,每天睡觉不足5小时,拼命学习。“我们那时不比现在,课外读物很少,如果能有一册复习资料,大家都激动得不得了。”
  虽然已经过去27年了,程女士仍记得当年高考的场景。最大的感触便是:基本没有陪考家长,高考的加餐就是比平时多了一个鸡蛋。高考结束后,她接到通知,独自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从村子赶到学校查询高考成绩。当确认自己被聊城师范学院录取后,她一脸的自豪和兴奋。“那时,谁家出个大学生感觉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一张录取通知书,就会改变你的一生。”程女士说,那个年代,取得一张大学的通行证,才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以后的人生。相比现在的高考环境,程女士表示,“条件好了,环境好了,高考也不是唯一的一条出路了。只要你有能力,条条大路通罗马。”
  高考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