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虎”进城记
从山里搬到镇上,还在镇周边找到了工作
2017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兴英在社区车间缝制“小老虎”。
  崔家沟村原先的房屋和农田,被推成了平整的土地,这里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在临沂市区的工艺品店,一个个手工缝制的非遗布艺“小老虎”摆放在架子上,等待着光临的客人。
  这些“小老虎”的背后,是几百个贫困户搬迁脱贫的故事。

  文/片 本报记者 陈玮

城里卖的“小老虎”
出生在安置社区

  “小老虎”的出生地,是在费县朱田镇滨河社区的一个非遗产品的加工车间。清晨,加工点里十几位年迈的妇女,正在拿着针线剪刀,做着一个个“小老虎”。在车间里,到处悬挂着荷包、绣花枕头、挂件等传统物件。
  周兴英是她们其中的一员,正在缝合着“小老虎”的耳朵,她今年65岁了,眼睛有些花,恨不得把眼睛紧贴在“小老虎”身上。做成了一个,意味着她又赚到了20块钱。“小荷包8块钱一个,枕头也是20块一个,一个月差不多有六七百块钱的收入,一个季度结清一次。”周兴英掰扯着,有时她直接在车间里领了材料回家做,车间对面,就是她和老伴居住的“老年房”。
  一排平房被划成一个个小房子,坐落在几排住宅楼后面,不少老年人进进出出,虽然只有十平方,可是周兴英提起来却很满足。“前年年底我住进来了,这房子没花钱。”
  周兴英所说的“楼上”,是儿子一家居住的一套115平的房子,就在周兴英房前的住宅楼上。看着时间到了11点,周兴英抓紧收拾了一下手头的布条,离开车间,快步走向儿子家。
  中午儿媳妇要做饭,周兴英过去帮着看孩子,这已经成了周兴英的习惯,中午在那儿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去做“小老虎”。
  去年这个时候,周兴英还不敢想自己会住上这样的房子。去年年底,崔家沟村的村民从山上搬进了镇中心的社区,周兴英也用山上几十年的两套老砖房,换来了这套房子和老年房。
  “小老虎”的到来,就源于这次搬迁。
老房子离城区30里
老人十几年不下山

  顺着新铺好的柏油马路蜿蜒而上,在绵延的大山之间,镶嵌着已经平整的阶梯黄土地。周兴英说,这里就曾经坐落着他们的村子——崔家沟村。
  在周兴英的记忆里,每次下山去镇上,对于村里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崔家沟村离费县朱田镇30公里,海拔460米,地形陡峭,山路崎岖,经常几个人搭伙坐一个电动三轮,搭上半天工夫,到镇上去赶集。由于路难走,老人们十几年都不肯下山。有一次,周兴英的老伴推着一车粮食下山去卖,在急下坡时踏空翻了车,直接晕倒在了山路上,多处肋骨骨折,面目也血肉模糊。
  周兴英说那是她最难的时候,家里东拼西凑借了钱给老伴治病,家里一贫如洗,而老伴也失去了劳动能力。
  为了赚钱还账,拉扯两个孩子,周兴英一下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种着家里的四亩田,每年3000多元的种田收入,是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山区地薄,耕地都不连片,周兴英需要翻山越岭去种地,有时碰到秋收,粮食收不完,周兴英直接搭个棚子住在地里。
  由于家里的情况不好,儿子快30岁了才结婚,周兴英再次跟亲戚们借钱,给儿子在山上盖了房子。等有了孩子,家里越来越拮据,周兴英的儿子和儿媳只能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老人家里照顾。
  周兴英觉得是自己和老伴没能力走出去,才让孩子们生活得这么困难。
  土地贫瘠,水源匮乏,让崔家沟的村民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娶媳妇难。在2015年的精准识别中,崔家沟村530户1670人,贫困户260户768人,其中就包含着周兴英一家。
山上两套土坯房
换成三室两厅的楼房

  如何让这768人脱贫,成了扶贫的难点。从前几年的扶贫情况看,在这种山区就地实施扶贫,不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返贫,难以取得持久效果。前边花了钱,后边又返了贫。
  就在周兴英为生活发愁的同时,她的难题有了解决的希望。县扶贫办决定,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断穷根,实现根本性脱贫。
  当周兴英听到“县里”的人给自己讲着可以从山上搬到镇上住时,周兴英短暂欣喜之后,立马陷入了担忧。“家里已经没钱了,搬新房子的钱怎么办?再说我们一家子都靠种地过日子,搬了家,我靠啥生活?”
  周兴英的担忧并不是个例,在当时,40%左右的崔家沟村民都对搬迁存有顾虑,担心资金不足负担重住不起楼,担心不能充分就业生活无着落,担心离开土地无保障。
  很快,周兴英一家得到了反馈。朱田镇政府附近,一个名为“滨河社区”的项目建设起来,共建设住宅楼16栋、老年房50套,并配套建设了功能完备的服务中心,这就是周兴英将要搬进的新房子。
  为了让周兴英和其他村民安心,崔家沟村易地扶贫决定先安置、后拆迁,县财政先期拨付启动资金,并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奖补政策。对资金不足的农户,统一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像周兴英这样的贫困户,还能领到7万元补助资金。
  周兴英决定,用自己和儿子的两套土坯房,换成一套三室两厅的住房,又要了一套免费老年房。
  与此同时,周兴英得知,在社区及周边还会建设木业产业园、服装产业园和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两园一中心”,解决周兴英最关心的就业问题。
  但周兴英仍然担心,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没有技术和足够的劳动能力,不知道去了产业园能干啥。
  2015年12月30日,在村里的统一安排下,周兴英一家把家当简单地打了几个包袱,甩到了大客车上,跟着村民们一起,离开了他们世代生活的山村。
“小老虎”来了
能赚钱养活自己了

  出了门眼前不再是光秃的荒山和阶梯的黄土地,而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和热闹的社区,周兴英告别了走上大半天的山路去赶集的日子,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可她还是怀念种地的日子,在她看来,那对她来说是一个生活的保障。直到一份工作降临到她的门前。2016年3月,周兴英的老年房前,建设起了非遗工艺品加工车间,很多绣花的小物件被运送进去,其中就有手工布艺缝制的“小老虎”。
  与此同时,周兴英发现村民们都在周边找到了工作。比如以前的邻居裴广七在服装产业园里制作服装,仅服装产业园已落地企业12家,吸纳86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除此之外,木业产业园、居家就业中心也不断地吸纳着贫困户就业,年收入达到1.2万元。
  周兴英原先居住的地方,如今已经被推成了平整的土地,正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开发。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优先保障原村群众开办家庭农场,剩余土地招引客商投资,周兴英的老伴每天去农场务工,一天能拿到50块的收入,他们的四亩土地也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增收2400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