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胜利油区中心20公里开外的西北角,有一个像胜利油田开发历史一样悠久的老旧生活区——通明苑小区,这里蜿蜿蜒蜒的小路、红砖青瓦承载了一代油田电力人的记忆。随着电力管理总公司的搬迁,它一度被称之为“被遗忘的角落”。然而如今,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柏油马路,焕然一新的整齐楼房,鸟语花香的公园,满是锻炼人群的文化广场,每月如期而至的志愿服务活动,孤寡老人脸上灿烂的笑容,人们说被遗忘的角落没有被遗忘的人,这变化归则功于电力管理总公司与胜北社区同创共建的10年。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马玉岭 刘金萍
老旧小区“改头换面”
7月1日,胜北社区通明苑小区内,由电力管理总公司和胜北社区共同举办的“同创和谐环境 共建温馨家园”10周年文艺演出热闹开幕。欢乐的锣鼓、悠扬的歌声、美妙的乐器演奏吸引了百余名居民驻足观赏。一边是精彩的文艺演出;一边则是由两家单位十余支志愿服务队,带来的配钥匙、测血压、修手机、义诊、证件照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与此同时,东侧的广场上居民正兴高采烈地享受着掷飞镖、夹弹珠等游园游戏。而这欢乐与和谐已伴随着两家单位的同创共建延续了10年。
上个世纪60年代,通明苑小区因胜利油田开发建设而生,成为了以电力职工聚居为主的生活区。然而1997年,伴随电力管理总公司搬迁,大量的电力员工开始搬离,如今住在通明苑小区的近800户居民中,一半以上为当年的老电力人。同年,胜北社区成立,通明苑小区的隶属与管理权从此归社区所有。
时光增添了老旧小区的沧桑痕迹,却没有阻断电力管理总公司对生活于此的老电力人的关怀。时间改变的是小区的隶属关系,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关注。电力管理总公司每月16日接访日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曾经每逢16日,作为接访人的电力管理总公司公共事业中心副主任朱相兴就感到头疼。因建筑年限久远,公共设施逐渐老化,小区漏雨、漏水、下水道排污堵塞成了一段时期的“老大难”。加之老小区没有安装视频监控,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2007年,在电力管理总公司与胜北社区开启“同创和谐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新模式,齐心协力共同整治老旧小区。此后,由8名电力退休职工组成的小区家委会正式成立,他们每天坐班,收集群众的意见,将日常问题报给社区,催促社区整顿,并把群众普遍反映的“疑难杂症”反映给电力,请求公司的帮助。
这些疑难杂症就成了电力管理总公司攻关的重点。据统计,2007年起,他们先后协调资金,对110余个楼宇防盗门进行了更换,对小区12栋楼进行了地面抬高、铺设破损地面,对9栋楼的暖气管线进行了改造,对小区部分雨污排进行清污,完善小区群众文化广场地面。
2015年,电力管理总公司还同胜北社区一同向管理局协调了老旧小区改造费1000余万,对小区的供水、供气、供暖及雨污排水等进行了彻底改造。两家单位前仆后继的让通明苑小区焕然一新。“自去年起,小区已出现多次零上访现象。”这让朱相兴感到欣慰。
“文化大餐”凝聚人心
居住在通明苑小区的近800户居民中,一半以上为老年人,其中孤寡老人有100余名。做好老年工作成了管理的“重头戏”。
由此,电力管理总公司在小区内成立了“马坤俊”志愿者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配钥匙等志愿服务;家委会成员也联合社区通明苑党员服务社成立了“九九”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红白理事、邻里调节、义务巡逻等九类特色志愿服务。
此外,每逢重要节假日,志愿者都会拿着现包的水饺和粽子,挨家挨户看望孤寡老人。志愿精神逐渐成了通明苑小区的新风尚,如今每月的最后一周还举行常规的志愿活动。
小区的硬件设施完善了,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居民对文化生活需求与日俱增。2012年,电力退休职工庞志文在听到反映后,便有了教广场舞的想法。在电力管理总公司文化服务工作站的支持下,庞志文开始在文化广场边学边教,教学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的老人加入到跳舞健身的行列,形成了小区扇子舞队、广场舞队两个分支。
“文化相当于我们的精神食粮。”如今,每周二和周五任崇胜大爷就和民乐爱好者一起相约老年站,他们有的吹笛、有的弹阮、有的拉二胡,还有的指挥,10人组成的“夕阳红”民乐队常常弹得不亦乐乎。今年元宵节他们以一曲合奏的《闹春》赢得了电力管理总公司一等奖。“我们因音乐奏响了最美的夕阳红。”任崇胜说。
生活在小区30余年的老电力人孙开德同样见证了小区的变化。“从前担心漏雨、堵塞,现在却考虑玩什么、怎么玩。”孙开德说,现在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胜北社区通明苑党员服务社主任吴安昌说,“从前人们想搬出去,如今又想方设法搬回来。”
“电力管理总公司和胜北社区同创共建的10年来,始终把居民的事放在心上,这让我们的小区生活条件好了,志愿服务多了,文化生活有了,老旧小区的和谐发展环境也更美好了。”胜北社区通明苑小区家委会主任李炳森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