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淄博段。 本报记者 李洋 摄
本报记者 马玉姝
“大对槽,中圆空”是桓台县当地村民对于小清河流通货船的形容,船只由两只船对拼而成,中间宽阔的空间用来装载货物和人员。据附近的村民介绍,村民们走亲访友,购买生活用品,也都靠坐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对槽的行进,主要靠人力拉纤,三人在岸上拉纤,一人在船尾掌舵,还有两三人在船边撑篙前行。
“大对槽主要用作漕运,官盐、虾酱等运输,到了港口,船上的人拿着一个大铁锚往水里一扔,再用篙杆撑着,慢慢让船靠上岸。”84岁的于先生是桓台县滩子村的村民,如今对于60多年前的小清河仍记忆犹新。
小清河曾是山东中部繁华的交通干线,数十吨的大对槽穿梭在河道和大小泊,并直通航于历城、博兴、羊角沟等重要集镇,向东汇入渤海,运输物资、灌溉、沥涝排泄全都依赖此河,其对沿线腹地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安全作用巨大。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岳大振老人在滩子村生活了80年,回忆起小时候的小清河,老人娓娓道来:“十几岁的时候,我父亲还在济南工作,我坐船随行去过三次济南,船舱挤满了人,还装载着很多盐、虾酱等物品。”
二十多岁时,岳大振老人去济南做瓦工,当时的船只已不是人力拉纤,“在驳船前方有一只拖轮,以燃烧煤炭为动力,牵引着驳船前行。那时候一张船票五六元钱,从桓台到济南将近一天的时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