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照亮现代爱情观的“剩女”
2017年09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版十英镑钞票的背面印着简·奥斯汀的头像。
     本周,新版英镑开始在英国境内流通,在最常用的10英镑钞票上,英国人将他们认为最能代表英国的两位女性印在了上面:一位当然是当今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另一位则有点出人意料——她是18世纪的小说家简·奥斯汀。今年刚好是这位女作家逝世200周年,12日-22日这段时间,英国一些地区还举办了“简·奥斯汀节”,纪念这位女作家。
  把简·奥斯汀印上英镑,英国人的这个抉择让不少中国人看不懂。在中国,写出《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等名著的简·奥斯汀给人一种“半熟不熟”的感觉。然而,在英国人那里,简·奥斯汀却受到极度推崇。为了纪念她逝世200周年,BBC不久前还拍了一部纪录片,里面高度评价简·奥斯汀,说她奠定了之后200年人类(至少是女性)的主流恋爱方式。
  这个评价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如果你用心考察历史,会发现英国人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实是,人类真正将婚姻和恋爱这两件事绑定在一起,其实也就是最近两百多年的事。在此之前,东方式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过日子、繁衍后代为唯一目的,“爱情”这个词压根儿就没有。而西方虽然有爱情,但却是与婚姻分开的,中世纪的贵族们大多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女性结婚,以实现两个家族的联姻,同时把自己的爱情托付给某个上级领主的贵妇。我们今天常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但在中世纪的欧洲恰恰相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才是耍流氓,因为一对男女如果为了爱情执意结婚,将造成封建义务和家族势力格局不可预期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
  西方主流社会真正开始接受将爱情和婚姻绑定,其实就是从简·奥斯汀时代开始的。当时,依靠工业革命,英国产生了一批新贵阶层,而与旧封建领主贵族不同,他们的财产不是与土地相绑定的,所以不需要为土地所附带的封建义务缔结政治婚姻。
  因为富裕,所以能够奢谈爱情;因为无附加义务,所以婚恋自由。拜工业革命所赐,为爱情而结婚的这两个充要条件终于凑齐了。但奇怪的是,这种新现象反而一度造成了英国上流社会婚恋市场的大混乱,导致大量适龄妇女终身不嫁,成为最早的“剩女”,“维多利亚老处女”甚至成了那个时代一种独特现象。
  事实上,简·奥斯汀本人就是“剩女”中的一员,她终身未嫁。简·奥斯汀年轻时曾经与一位来自爱尔兰的小伙子两情相悦,但她的父母却嫌对方家穷,而男方家族也想借着婚事“攀高枝”,两人最终因为家族干涉分手。后来奥斯汀又遇到一次相似的爱情,又是夭折在财产的问题上。
  简·奥斯汀个人的悲剧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问题:当人们真正开始有条件在婚姻中增加爱情因素时,却发现缺少一套靠谱的爱情观来协调这种婚恋中感情与利益的配比——简·奥斯汀之前的爱情故事大多是理想化的、甚至都带有悲剧色彩和自毁倾向,对现实生活没有指导意义,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需要一种靠谱的爱情观来指导生活。
  而简·奥斯汀十分幸运地成为了这种新的爱情观的塑造者,屡次在婚恋上遭遇挫折的她,很自然地将对婚恋的反思写进了小说中。很多人批评简·奥斯汀的小说过于“算计”,殊不知这种“算计”正是她的优点。在奥斯汀的小说中,爱情与利益都被当做砝码放到现实的天平中去衡量,并最终得出结论。与天马行空的传统浪漫小说不同,这个结论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所以,她小说中这种理智与情感并重的务实爱情观很快就在英国妇女圈中流行开来,并最终影响了整个近代世界。
  人的命运,要看自我奋斗,也要看历史潮流。简·奥斯汀与其时代潮流之间的互动堪称神奇:时代给了她一个大悲剧,用一场婚恋价值观的空前大混乱让她成了一个“剩女”;但她又反过来抓住了这个时代潮流,将自己的个人身世转化为笔下的一个又一个爱情喜剧,照亮了未来人们的爱情观。这样的时代弄潮儿,值得印在钞票上为后人所铭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