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喷子”,中美两国的定义一模一样
2017年09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有新的词语被创造、使用,最终收录进词典成为“正式”词汇。比如我们的《新华字典》就增添过房奴、晒工资、作秀等词,脱欧、时尚奶奶等词也被收录进英国《牛津词典》。这个星期,美国的《韦氏词典》也更新了一次,收录了250多个新词,并给出了释义。
  这些新词涉及政治、科技、饮食等多个领域,可谓五花八门。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韩式石锅拌饭(bibimbap)、冻酸奶(froyo)、加州寿司卷(California roll),还有泰式拉差辣椒酱(sriracha)等,这些食物如今已经上了美国各餐馆的餐桌,收录进美国词典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政治方面,前段时间弗吉尼亚州爆发的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让“另类右翼”(alt-right)这个词格外引人注目。另外,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此事发表评论时提到的“另类左翼”(alt-left)还在韦氏词典编辑的“考察”中,如果以后该词能被长期广泛使用,或许也会被列入收录范围内。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次收录的几个网络词汇,正好在中文中找到了对应的释义。像troll这个词,除了原先的轮唱、钓鱼、怪物等释义外,这次增加了一个新定义,解释为“发表具有煽动性的贬损言论,或者嘲笑公开声明、网帖或行为,以达到骚扰、批评、敌对某人的目的。”其实,这个意思不就是中文里的“喷子”吗?今年6月肆虐全球的勒索病毒(ransomware),在《韦氏词典》中也有了一席之地。还有早就被收录进《新华字典》的“物联网”一词,《韦氏词典》中的对应词是“Internet of Things”。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世界都在同一时刻分享同样的信息,一个新情形出现了:在网络词汇方面,中英文互相对应的词汇越来越多,释义的差异越来越小,不同国家的词典收录的新词也呈现同步的趋势。
  实际上,除了今年收录的“喷子”“物联网”等词,2015年《韦氏词典》增添的释义和新词中,很多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完美的对应。比如“emoji”(颜文字)一词,源于日语,后来随着颜文字风靡全球而成为全球都熟知的概念;再比如“clickbait”一词,释义是“引诱你点进去的网络内容”,其实就是咱们所说的“标题党”或者“骗点击”;又如“photobomb”,看字面上的意思是“照片炸弹”,其实指的是“用玩笑或恶作剧的方式,在别人拍照的时候进入镜头范围”,和中文的“拍照乱入”“抢镜”差不多意思。当年一同收录的几个英文缩略词,像“WTF”(what the fuck),相当于网络上大家常说的“什么鬼”;“NSFW”(not safe for work)特指不适合在工作时浏览的网站、电子邮件附件等内容,其实就是有些网帖开头时提醒的“工作别看”。
  英国《牛津词典》也有类似的现象,“selfie”(自拍)、“crowdfunding”(众筹)等都是近年来新增的词汇,甚至还有一些词就是由中文拼音和汉语元素转过来的,比如2016年3月,《牛津词典》就收录了“char siu”(叉烧)“dai pai dong”(大排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粤语拼音词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