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公里援藏行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奋战在雪域高原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雪域高原上的
妇幼“超人”

  “这次援藏将进行三个疾病的筛查,分别是肝包虫病、小儿先心病、35岁以上高危人群心脏和颈部血管疾病筛查;我们山东援藏医疗队共计21人,潍坊5人,分别来自潍坊市的五家大型医院,援藏时间预计为2-3个月。”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大夫王兆富刚抵达西藏时告诉记者。
  “由于这次援藏项目多、时间紧,中途没做停留,直接从济南飞抵日喀则,来的当晚就出现了剧烈头痛、恶心等高原反应,在宾馆躺了一天一夜才慢慢减轻,同行的一位援藏女医生还因发烧不退进了当地医院。两天后我们就来到了本次援助的目的地——南木林县,县城海拔高度四千米,最高的乡四千八百多米,空气非常稀薄,我们只能是白天工作,晚上吸氧。缺氧,但不缺精神!”王兆富说。
  就在王大夫和“战友们”抵达藏区的当天,在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参与医疗援藏的苏州常熟市疾控中心援藏超声医师黄轶花被发现跌倒在寝室中,永远地倒在了西藏大地上……
  都说西藏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一方面是说西藏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它独有的恶劣生存环境,其中高海拔引起的高原反应本身就是对人生命能力的严峻考验。这些身背仪器的白衣天使们在这里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克服一切困难
坚决完成任务

  当通过电话问及王兆富大夫的身体情况时,他说:“在藏每天除了吸氧,还要服用许多药物,有减轻高反的,也有预防感冒的。因为我们清楚,一旦身体出现异样,援藏就可能没法继续,身为医生,我们很清楚高原反应的严重性!”
  “南木林县是西藏第二大县,全县人口八万人,这次包虫病国家要求全民普查,普查率不小于85%,时间是两个月,时间紧迫可想而知。按当地疾控中心统计数据,肝包虫病感染率为1%以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医疗队已筛查三万多人,确诊近300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的6岁,最大的包虫囊肿17厘米,该病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王兆富接着说道。
  由于南木林县地广人稀,通往乡村的路基本都是沙土路,因为正值雨季,道路非常难走,在下乡的过程中,经常一面是山体,一面是悬崖或是河沟,路面坑洼,泥泞不堪。
  “最远的地方60多公里,要走三四个小时,一般来回六七个小时都在车上,就这样可能目的地只有几个病人,但我们也必须要走访筛查到。并且当地时常没电,我们要自备发电机。午饭更是没准点,啥时忙完啥时吃,和当地乡工作人员一起吃,以米饭和土豆(当地盛产土豆)为主,有时候实在太忙就吃碗泡面抓紧工作。直到现在(高原反应)多少还是有影响,晚上回去以后,十二点之前很难入睡,而且会严重影响人的短期记忆。”王兆富说。
一个“说谎”的医生
  入藏一周后,王兆富在接受潍坊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中说:“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整,高原反应基本上都消失了。除了轻微的胸闷,其他的症状都没有了,我在这儿挺好的。”殊不知,王兆富在入藏的第一天就由于高原反应引起了心绞痛,直至12号越发强烈,他在南木林的卫生院做了心电图,医生告诉他是广泛性心肌缺血建议他停止工作,随行的队员和队长为了他的安全也打算上报省里劝他回去,但让王兆富拦了下来。“不行,不能回去,我来了就是援藏的。我再适应适应,没事儿,我死不了。”直到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仍是一边悄悄地把心电图结果发给潍坊的专家诊断,一边逐步适应高海拔给自己的身体带来的不适。所幸,这个山东汉子用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最终战胜了高原反应。而这样的心电图检查,他前后一共做了六次,都瞒着潍坊的家人和同事……
  “肯定是报喜不报忧。”当问及家人时王兆富这样告诉记者,“我真的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她的支持我很难坚持下来。同时还要感谢我爱人的单位领导在我援藏期间对她的关照。”王大夫的爱人孙瑞英在血站工作,血站领导了解到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她能照顾孩子,在工作上给予她很大照顾。“真的很感激,没想到领导会有这样的安排,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定要完成好任务,不辜负上级和领导的嘱托。”
忙里偷闲学藏语
  入藏医疗援助一月多后,王兆富发现当地藏胞没几个会说汉语的,他们说的藏语更是听不懂。交流成了他们工作中最大的困难。
  为了工作中更好地和当地百姓沟通,也为了把彩超的异常结果告诉藏族同胞,每天工作中都配有一名翻译,说是翻译,其实他们就是当地的医疗工作者,有时是护士,有时是大夫。跟王兆富搭档最长的是旦增旺久,他是南木林县医院检验科的大夫。为了工作方便,王兆富就把常用的藏语发音和对应的汉语意思记下,发音用汉字表示,有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标注,就用拼音。很快就记了满满一张纸,每天学习藏语成了王兆富援藏工作的一部分。
  “因为我们汉语发音的习惯,我在说藏语时每句话最后一个字语气会很重,差不多都是四声。有时说完藏语,当地百姓会用我刚才的语调语气学一遍,闹得周围群众哈哈笑,旺久老师说我说的藏语特别像日语。有一天,王兆富去卡孜乡筛查包虫,有个孕妇顺便让他做孕检,这时旦增旺久正好不在身边,王兆富做完检查后发现孕妇羊水不多,就想告诉孕妇要多喝水,可是他说了半天孕妇都没听明白,他慌不择言地说:“水,水,water,water!”说完王兆富自己也笑了,一着急,竟然连英语都冒出来了。
旅社变成
“妇幼第二彩超室”

  “我们虽然是筛查包虫病,但当地好多藏族老乡哪里不舒服也会找我们做个彩超,我们也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很多当地妇女知道我是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孕妇找我看,最多一天看了五个孕中晚期的,甚至县医院的孕妇职工也都跑到我们筛查组来让我看胎儿发育,可能因为距离市区太远的缘故,很多孕妇孕期根本做不到胎儿的系统筛查。还有一些藏族群众会到我们入住的宾馆找我们看病,我的旅舍也就变成了潍坊市妇幼保健院驻南木林‘第二彩超检查室’。”
  当问及援藏这段时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时,王兆富说:“十分敬佩藏区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比方说南木林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就相当高,他们在人员本身就配置很少的情况下要完成很繁重的任务。因为住得比较近,我经常看到南木林卫生局的松确(藏族)局长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有时候忙不过来,南木林县医院院长还要给我们当司机。我甚至还看到疾控中心的主任一起同职工在门卫轮岗。”
  “虽然这里的藏族同胞的物质生活没有内地富足,但是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这里的民风很淳朴,当地的医生告诉我,西藏的医患关系是最好的,这里没有纠纷没有医闹,更没有人会嫌弃你服务质量不好或者因为看病慢而对你大发雷霆。当地老百姓的淳朴让我感动,他们对医生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每到一处,当地的藏族同胞都会热情地给你倒酥油茶,帮你搬机器、抬桌子、给你倒水,而且这些都是自发的。我们的车每每经过公路检查站,只要说是援藏的,都立刻放行,“援藏”这两个字成了最好用的通行证。”
  王大夫还讲到一个细节:“我们在乡里看完筛查对象,车从卫生院出来的时候总会碰到这样的场景:当地藏族同胞会不约而同地给我们的车让出一条路来,甚至骑车的也会停下来,他们双手合十,口中默念扎西德勒,向我们车的方向鞠躬,直到车完全离开他们的视线……”
  “来西藏这辈子不后悔,不来就后悔一辈子。作为医生,总要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事儿。”王兆富说。
  本报记者 马媛媛 通讯员 李波
  医疗援藏是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党和政府交给卫生计生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接到上级指令后,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上下高度重视。8月7日,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主治医师王兆富告别同事及家人,携带精密仪器前往远在4000公里外的西藏,随同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进驻西藏南木林,开展包虫病及相关疾病的检查防治工作。
  王兆富给藏族同胞检查身体。
  王兆富自学藏语。
  王兆富在吸氧气。
  每天要吃很多预防高反的药。
  很多藏族同胞跑很远的路来检查身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