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遗址:龙山小米飘香八千年
2018年0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西河遗址生活复原
  西河遗址陶猪
   □本报记者 张九龙
  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召开,这是有“史学奥林匹克”美誉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115年以来首次走进亚洲、在中国举办。在申办材料中,一件陶猪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它的出土地西河遗址在当时引发全球学者关注。

  申办“史学奥林匹克”
8000岁陶猪立大功

  第21届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确认了中国申办2015年国际历史大会获得成功。中国的申办材料中,一件出土于章丘西河遗址、距今8000多年的陶猪引起见多识广的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大家对古人的审美观以及精湛的制陶工艺感到十分惊叹,也对神秘的西河遗址充满了期待。等到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举办的时候,组委会专门在章丘安排了龙山文化卫星会议,会议期间,章丘当地为参会的国内外学者送上这件陶猪模型工艺品,令学者们爱不释手。
  一件小小的陶猪,不仅参与了申办国际学术盛会的过程,而且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它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这还得从它的老家西河遗址说起。
  西河遗址属于后李文化遗址。后李文化最初发现于临淄后李遗址,距今有7500到8500年历史。目前,全省各地后李文化遗存近20处,而西河遗址是其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据此,有学者甚至提出后李文化应该更名为西河文化。
  西河是章丘龙山境内巨野河的一条小支流,西河遗址就在河东岸的一块平原上。西河遗址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到3米。
  西河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当时是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该遗址经过1991年、1993年、1997年三次勘探和发掘,发现大量后李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陶器。西河遗址是山东境内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一处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典型聚落遗址,为研究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特征、年代与分期、经济生活、社会性质以及聚落形态等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1997年,西河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三等奖。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西河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散步意外发现遗址
竟是先民“宅基地”

  西河遗址和著名的城子崖遗址是“邻居”,相距不过1公里,西河遗址的发现正是沾了晚辈城子崖遗址的光。
  1991年,对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一天傍晚,几名考古工作者吃完晚饭后到西河附近散步。当他们走到龙山三村一个砖窑厂时,意外发现一个大窑坑的沿壁上的土质有清晰的文化层,随后又在附近捡到了些碎陶片。工作人员仔细打量了手中的陶片,发现与城子崖遗址有明显区别,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重大发现,立即向时任城子崖考古队队长的张学海进行汇报。
  然而,此时的文化层即将面临灭顶之灾。这里是砖窑厂的取土点,砖窑厂正在大面积灌水,以便取土。考古队上门去做工作,砖窑厂负责人却满不在乎,无奈之下,考古队联系了当地政府,这才叫停了取土行为。在随后展开的抢救性发掘中,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震惊世人的山东地区第一座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址。
  1997年夏天,一条从济南到章丘的公路省道102线破土动工,按照规划,这条公路要穿过西河遗址。当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闻讯火速赶到现场时,推土机正在推去地表的耕土,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经协调后,施工队停工。考古工作者得以赶在公路动工之前,对西河遗址进行第二次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面积有1350平方米,成功清理出了19座房址以及灰坑等,“文化大使”陶猪就是在这时重见天日的。
  在配合公路施工进行紧急发掘之后,为了保护遗址,考古工作者又对遗址进行了回填:在考古现场铺盖塑料布,扬撒河沙,用黄黏土夯打,逐层恢复至原地面。这样的回填,是为了更好保护遗址,以便日后有条件做遗址公园时,让遗址得以原样呈现。
冬暖夏凉防野兽
农耕狩猎稻粟香

  西河遗址发现了许多完整的住房遗址,从中可以直观了解到,8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东夷先民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里的居民住着5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现在两室一厅的住房面积差不多,经济实用。不过,和现在的房子不太一样,当时的房子是半地穴式的,就是先从地面挖一个大约45厘米深的坑,然后再在地面上建起房子的上半部,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有点像现在带窗户的地下室。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子取材方便,构造简易,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在原始社会曾经被中国北方居民长期使用,与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人的住宅大多讲究坐北朝南,南北通透,其实在8000多年前,东夷先民们的房子就已经坐北朝南选址,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规律有了清楚的认识。
  从房门进去后,正对着的不是客厅,而是炊饮区,也就是厨房。厨房位于房子的中间位置,除了做饭方便以外,还能够给房子取暖,把整个房子都烧得暖烘烘的。
  既然有厨房,那么当时的人们伙食究竟如何呢?考古工作者曾在厨房里发现了一些残留在陶釜底部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像是因为做饭煳了而留下的,山东大学考古系植物考古实验室从残留的东西里发现了粟的成分。粟就是小米,如今龙山小米蜚声海内外,看来,这确实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炭化稻米,但是不是人工培育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当时,小米粥、大米饭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厨房的西面是居住区,也就是卧室了,大约20平方米,从面积上看,可以容纳10个人同时居住。因为房子是半地下结构,难免会有潮湿的情况,为此,先民们在卧室的墙面上抹了一层黄泥膏,再用火将其烤硬。这样,就好像是在墙壁上涂了层水泥,不仅整洁美观,而且有效隔绝了潮气,可以让住在其中的人们更加舒适。
  厨房的东面是活动区。这片区域可不是会客、品茗、看电视用的客厅,而是一处手艺人工作室。先民们在这里加工石磨盘、石镰等工具,进行劳动创造。
  在对西河遗址进行的三次考古发掘中,先后发现了近30座房屋遗址,房子成排而建,有门和门柱。内部构造和朝向都基本一致,既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也有7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可以看出,当时房屋建筑技术已经很成熟。此外,整个聚落布局秩序井然,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一次性布局,可见古人智慧不容小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