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耳朵去旅行
2018年03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陆小鹿
  多年前,我第一次去西安,玩了不少地方,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只剩下了兵马俑和华清宫。但是很奇怪,还有一个场景一直没忘。
  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在街头闲逛,路过一条马路时,看到一群人围了个圈,圈里有个中年男人正在“吼叫”。这个人在干什么?一开始我有些纳闷,突然想起来,会不会是秦腔?那个时候我刚好看过贾平凹写的《秦腔》。问了问边上的观众,真的就是秦腔。当下很激动,混在人群里听了半个多小时。说实话,真的听不懂在吼些什么,但一字一板、一腔一调,听得人头皮发酥,感受到陌生的魔力。回来的路上一直在默默回味,这不期而遇的马路秦腔给西安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外出旅行,什么最滋润?我想应该是眼睛,美景看不完。从西安回来后,突然觉得也要多带动带动耳朵,让它听听不同韵味的声音,会不会有别样的收获?
  后来,我去了彩云之南,回来后念念不忘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逢人就向他们推荐:“如果去玉龙雪山,请记得一定一定要看《印象丽江》。”为什么如此喜欢?是觉得演出的场景特别恢宏、壮美,音乐特别唯美、动听。演出剧场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玉龙雪山甘海子,圣洁、神秘,视觉的美感,一场净化灵魂的盛宴。这其中,最感人的是纳西语的主题曲《回家》,就是当地纳西族姑娘唱的,淳朴、深情得让人不禁泪流,它是《印象丽江》中最凄美的天籁。
  几年过去了,直至今日我还时不时会单曲循环播放一下《回家》,在拥挤的地铁,在下班的路上,听着听着,思绪就会飘回到远方,飘回那美丽的丽江……
  三年前,去内蒙古旅游。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巴彦塔拉蒙古包里,我的一双耳朵真正受到了震撼。那天中午,当地蒙民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了蒙古特色午餐,并安排了一台具有蒙古族风情的艺术表演为大家助兴,我在那里听到了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奇特发音方式,是一个人演唱时由喉咙紧缩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第一次现场听呼麦,嘶吼的声音有点吓人,但穿云裂帛声响在喉咙里起伏迂回的味道,就像野外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带着最原生态的强悍力量,直抵人心,痛快淋漓。
  还是在这个蒙古包里,后来,我又听到了马头琴拉奏的《万马奔腾》和《天边》。琴音浑厚苍凉如天边一棵古树。我当即丢下筷子,径直奔到舞台边,一睹这神奇的乐器。它确实神奇,只有两根弦,梯形的琴身,琴柄上端雕着只栩栩如生的马头。
  奇怪的是,就是这两根弦,却奏出一幅恢宏豪迈的草原民族风图景。一时间,我仿佛看见一望无垠的草原上,老当益壮的战马在疾驰奔腾。北风猎猎,发须染霜,天边的一轮残阳如血,一双耳朵听醉了……
  后来,在旅途中,我手机里就反反复复播放着马头琴曲《天边》,现在每当重新听起,那些关于内蒙古的记忆,就汩汩而来,仿佛一直缠绕在声音里,从来没有远去过。
  松尾芭蕉写过一句俳句,我挺喜欢:“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这句俳句能读出声音的意境之美。
  我迷恋这种美好,旅行的时候,时不时就想唤醒耳朵,快去好好听一听吧,听听这世界上那么多你想象不到的声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