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结局
2018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兆贵
  西哲有云“沉默是金”,据说出自苏格兰作家托马斯·卡莱尔之口,至今仍被人们引为名言警句。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无非是说,沉默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潜在的力量,默默无语胜过千言万语。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的有效性要看对象和场合,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要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应用。消极沉默的结果,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沉默是金”这句名言,可对应的中国古训很多,大都与待人处世有关,无非是告诫人们管住自己的舌头。比如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等。这些古训同样也要区分应用对象和场合。在有些情况下、有些人身上,沉默会引起误解,无言会酿出祸端。发生在我国东晋的一桩公案,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魏晋时期的琅琊王氏,自王导、王敦兄弟始,因助司马睿南渡建邺奠基有功,拜将封侯,加官进爵,权倾朝野,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后因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叛,累及家族几百口人的安危。时任司空的王导惊恐莫名,就带领宗亲子弟二十多人,前往皇宫门前恭候请罪。此前,元帝的宠臣刘隗曾劝谏元帝对王家予以满门抄斩。
  这天早上,站在宫门外的王导,见尚书周顗来上朝,就大声央求他为王氏一门请命。谁知周顗看都没看他一眼,吭也没吭一声,就径自进宫去了。周顗见到元帝之后,极力为王导开脱,说王导向来忠诚,绝不会与王敦同流合污。元帝觉得周顗言之有理,就留他偏殿陪餐。周顗好酒,喝得醉醺醺的才告辞出宫。一直站在门外的王导向他打招呼,他仍旧是不理不睬,大摇大摆地回家了。回府后,周顗又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章,再次为王导申辩。这一切,王导哪里知情?见他不屑一顾的神色,还怀疑他在元帝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于是便怀恨在心。
  东晋开国后,王敦因战功卓著、拥立有功,被拜为侍中,升任大将军、江州牧,虽未列班朝宰,却一直坐拥重镇,兵权在握,且强势自恃,任性而为,不服朝廷管束。元帝深以为患,遂重用王氏政敌刘隗、刁协等,与之制衡。这让王敦大为不满,于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讨伐。元帝有心平叛,却慑于王氏根基牢、势力大,态度不够决绝。刘隗尽管早有防备,但他麾下的新军毕竟刚组建不久,哪里抗得住王敦的冲击?很快溃不成军,王敦大军兵临城下。元帝见势不妙,只好求和。王敦则以胜者为王的气势,自任为丞相,总揽朝政,并开始清算异己,重组内阁。周顗天性宽厚,为官清廉,德望素重,才情高雅。王敦对他并无敌意,并认为周顗应当位列三司,起码仍可作个仆射。可当他一再征求王导的意见时,王导总是一声不吭。王敦又问,若不能用只好杀啦?王导仍旧无语。不久,周顗就真的成了刀下之鬼。
  其实,那次殿外周顗不理王导,只是表明他身上还留有些许魏晋风骨而已,即便有些轻慢,也不代表他对王导薄情,更不足以证明他会落井下石。但因王导不知内情,总觉得周顗不够意思。乱事过去之后。王导浏览宫中过去的奏章,发现了周顗保奏自己的折子,这才恍然大悟,以至悲痛不已,流着眼泪追悔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你看,周顗的无语,造成了王导一时的忌恨,而王导的无语却带来了永久的遗恨。该发声时不发声,无语还被无语误,人世间无言的结局,还有比这更痛心的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