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的感恩节俗
2018年07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戴永夏
  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主要以农耕为生,靠天吃饭。他们认为上天和神灵主宰一切,因而对赐福给他们的天地神灵及有功于他们的人或物都深怀感恩之心。这种感恩情结贯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节日民俗中。农历的传统佳节六月六,就是一个感恩的节日。
  六月六又名“神诞节”,民间认为许多对民有功的神灵都在这一天诞生。所以每到此日,各地都要祭祀他们、感谢他们,祈求他们继续保佑赐福。
  早在晋代以前,民间就传说六月六为大禹的生日。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鲧纳有莘氏曰志……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裸飨,岁以为常。”这则史料告诉我们,晋代人每到六月六这天都备办牲醴,隆重祭奠治水有功、为民造福的大禹。此俗直到宋代还在一些地方盛行。如大诗人苏东坡在《过濠州涂山》一诗的自注中写道:“淮南人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日,是日数万人会于山上。”
  宋代六月六又称“天贶节”。这天,宫廷、民间都有祭天之俗。这一风俗,源自宋真宗和佞臣王钦若导演的一场“闹剧”: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在王钦若的怂恿下,屡次声称天降天书给他,其中一封于这年六月六日降在历代帝王封禅的泰山上。于是钦定六月六为“天贶节”,诏令官民在这一天隆重庆祝,祭祀天神。为谢天恩,他还于这年十月亲到泰山封禅,并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天贶殿。尽管降天书是宋真宗的愚民之举,但过“天贶节”的风俗,却从此广为流传。
  宋代以后,六月六这天所敬的神灵更趋多样化。各地还结合本地特点,选择不同的神灵虔诚供奉,如河神、山神、谷神、农神、灶神、崔府君等,都是这天的供奉对象。由于所敬的神灵五花八门,各地祭神的习俗也更加丰富多彩。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古人深知太阳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把太阳当成六月六的感恩对象。湘西土家族有六月六为太阳生日的说法。每到这一天,家家都摆供设祭,为太阳神祝寿。而在多数地区,六月六为约定俗成的“晒衣节”。这天,人们用珍惜阳光、晾晒衣物等实际行动,来感谢太阳的赐予。
  农历六月正是炎热潮湿的夏季。此时,衣物、书籍等物品容易受潮生虫,发生霉变。而此时的强烈阳光,是杀灭蛀虫、防潮防霉的有力武器。于是,过去每到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翻箱倒柜,把所有衣服、被褥、鞋帽等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据说这一天晒过的衣物,整个夏天都不会生虫发霉。
  跟百姓晒衣物一样,这天官员要晒官服,士人要晒书籍,僧人要晒经卷,就连皇家也在这一天晒銮驾、龙袍等。清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就生动地描述了吴地晒衣节这天晒衣物和书籍的情景:六月六日……曝书籍图画于庭,以辟蠹去霉蒸,抑或晒其服物用。老儒破书,贫女敝緼,反覆勤日光。豪家富族,曝衣则登楼,绮绡毕陈,云霞光灿,香飘彩桁,隔院传风,裘落毳毛,洒空霏雪。曝书则分箧,缥缃并列,古色烂斑,麻纸唐文,躞池金玉,刻丝宋画,楼阁仙山。至佛宇禅宫,亦出贝叶经……
  自古以来,动物就是人类的亲密朋友。特别是牛、马、狗、猫等驯养动物,从物质到精神,都给了人类极大的帮助。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它们,因此在六月六这天,也采用各种方式来感谢它们。过去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浴猫犬”的风俗。每到六月六这天,人们便把豢养的猫狗等动物带到河湾中去洗澡。为何选择这一天?一种说法是六月六日为猫狗的生日,洗澡是为它们庆寿。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讲卫生,这倒比较符合实际。如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狗、猫身上常生虮虱,六月六日天气炎热,让它们到河中去洗一洗,既能除去身上的虮虱,又能降温避暑、享受清凉。尽管这种做法缺乏常态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总可象征性地表达一下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也有的地方六月六这天优待耕牛。如居住在贵州一带的侗族,把六月六定为祭祀牛魔王的“洗牛节”。传说天上的牛魔王知道人间生活艰辛,便主动要求下凡为百姓拉犁耕田,埋头苦干,使人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为了报答牛魔王的功德,过去每到六月六这天,侗族百姓便牵着耕牛下河洗澡,给它添加好饲料。同时还杀鸡宰鸭,祭祀牛神,虔诚地表达感恩之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