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立“医患微信群”,医生可以主动与患者进行良性互动,既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又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
8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医师节”,媒体记者发现,近年来,医生们工作中也有不少新变化。随着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在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患交流不局限于医院内,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的医患沟通正在成为常态。医生、患者互加微信、QQ,群聊的情况增多,有的医生甚至存了近两千名患者的微信。
即时通信工具方便大家交流,在各行各业已得到普遍应用,如学校的家长群等。医生通过即时通信工具建立“医患群”,许多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医生与患者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加强交流,这比在医院一对一地交流,效率要高得多。其次,相同病症的患者在一个群,他们之间也可以多加交流,相互分享经验,相互加油鼓劲。最后,医生也可以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宣传。现在网络上的健康谣言太多,多一些“医患群”,医生便可以多在群里发布及分享科普文章,很多健康谣言将不攻自破。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对使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医患沟通持欢迎态度。有人认为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是私人空间,而医患之间则是工作关系,如果在休息时间还要处理工作事宜,这会影响他们的私人生活,也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另外,在通信工具上的病情交流,也不像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治疗,难以作为治疗依据,风险较高。
对于即时通信工具对于医患沟通的作用,不能抬高,但也不能打压。要明确的是,医患网络社交不可能取代医院的治疗。医患网络社交主要目的本就不是为了在线问诊,而是为了医患之间更好交流,开辟医患之间沟通的新渠道。
近年来,医患纠纷上升,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除了一些医疗体制痼疾之外,也与医患之间缺乏更多沟通渠道有关。医患之间通过微信群及时沟通,医生不再是不少病人眼中冷冰冰的形象,不再是需要排了半天长队才能被问诊几分钟的权威,而也能亲近患者。而医生主动与患者进行良性互动,这更符合医生“悬壶济世”的身份,也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好利用。
所以,医生们不应过于排斥这一新事物,而应善加利用,这样既有利于患者的治疗,能够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又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
不过,对于“医患群”,也要明晰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界线,避免变成医生收受红包或推销自己收受回扣的场所。这些需要建“医患群”的医生多一些自律,也需要患者多一些维权意识,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既要鼓励“医患群”的建立,促进“医患群”发挥出最大正向作用,又要避免“医患群”变形走样,变得乌烟瘴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