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升级新阅读空间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升级后的报刊亭,维系了文化传承、满足了知识诉求、提供了精神滋养,将起到了城市“灵魂加油站”的作用。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城市管委会同市商务委已经起草《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并提请市政府审议。方案提出了规范提升报刊亭的一揽子任务措施,将报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便捷的服务载体。
在过去,报刊亭一度非常辉煌,有资料表明,北京报刊亭工程曾3次列入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1999年,北京市政管委会《关于北京市书报亭建设有关问题协调的会议纪要》指出:“书报亭要设置在重要、繁华的街道和地区的较显著位置,以展示首都形象,切实发挥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报刊亭绝不仅仅是卖几张报纸几份杂志的窗口,而是舆论宣传的一个阵地。但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报刊亭被一些人视为一种“落后”的阅读载体,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在一些城市中被大量拆除,引起了不少人的惋惜。
有人讲,现代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思路,一是把脚步慢下来,等着灵魂跟上去;二是让灵魂快一点,跟上前进的脚步。在一个走得快的年代,其实报刊亭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灵魂加油站”的作用,维系了文化传承、满足了知识诉求、提供了精神滋养,在相当程度上为前进的脚步提供了“灵魂支持”。“灵魂加油站”不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削弱,理当不断得到加强,这也意味着,报刊亭的命运,应该是改造而不是取缔。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一直关注城市报刊亭的命运。白岩松说,有位韩国教授曾告诉他,“我在书里知道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可是在你们的街上我看不到”。静而思之,此言不虚。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可走到大街上,又从哪里感觉和体会呢?难道就靠几个标语?每一个报刊亭都起着“灵魂加油站”的作用,都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连接点。一方面投入巨量资金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把有着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最后一公里”意义的报刊亭弃之不用,是短视,是近视,还是无视?
已经起草的北京市《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指出,报刊亭具有文化宣传、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等功能,在下一步规范提升过程中,更加突出报刊亭的文化、便民、公益属性,将报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便捷的服务载体。这也符合人们对于报刊亭的理解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刊亭升级新阅读空间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如果报刊亭都往这个方向发展,就会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
报刊亭与新阅读空间隔着一个文化。不必讳言,现在的报刊亭存在一些问题,任由问题存在不对,简单一拆了之更是不对。朝着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方向去改造和升级,才是正确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报刊亭也是一块文化试金石,考验着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智慧,就看城市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