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山下南泉寺
2018年11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金良
  太甲山在南部山区小有名气。相传,太甲死后即埋葬于此山顶。
  太甲是商汤王的嫡长孙,在位时很有作为,也是古代帝王悔过自新、立志有为的典范。《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尊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这则太甲山陵的传说和《史记》中记载的太甲帝悔过自新,勤修德政,使诸侯归附,使百姓安宁的故事,就题刻在太甲山下南泉寺“四清”池北岸的《太甲亭记》石碑上。
  如今,太甲山上没有任何太甲遗存,太甲传说和太甲史迹也只留存于历史文献之中,但观览太甲山上的南泉、南泉寺遗址,以及太甲山悬崖上雕刻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是我们这次太甲山之行的主要目的。
  我们看过碑文,在太甲亭休息片刻,即沿“四清”池东岸向上走去,不远就是南泉寺遗址。寺庙已不存在,只有一座钟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北侧还有一组石碑和一些巨大的柱础抱鼓石。这钟亭的四根立柱和横梁,以及横梁上的斗拱,都由粗大的精磨石条构成,钟亭顶上的瓦当和亭檐也是由石块模拟雕刻。亭内横梁上还绘有彩绘图案,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夺目鲜艳。亭顶上一组双鸱吻吐水石雕件,双鸱对口卷尾,怒目圆睁,相视吐水的神情被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钟亭西侧两立柱写有一副隶书对联:声偕六律达三界,韵叶五音彻九霄。横批“赞和”。虽然铜钟早已不在,但仔细回味这对联,我们仿佛听到了这口铜钟敲响时的洪亮悠扬。这座钟亭通体都是由褐红色石质构件搭建而成,看上去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从这座保存完好的钟亭,还有巨大的柱础、抱鼓石来看,当时的南泉寺一定是宏大而又精美。
  遗址北侧并立有一排石碑,我们仔细查看,其中一块是立于大清道光二年的《重修南泉寺碑记》。此碑文用典精准,文辞优美,行文如这南泉泉水一般清新流畅,可谓山水游记美文精品,虽看不清撰书者名,但我们猜想,这一定是一位饱学之士。
  紧挨这块石碑,立于民国时期的石碑上的字迹更为清晰,也是《重修南泉寺碑记》,我们读到:“郭而庄之阳有南泉寺,南连太甲岭,北近锦绣川,山环水抱,形势绝胜,诚历下之圣境也。创建不知何时,重建非止一次,历年滋多风雨摧残,殿宇损坏,三庄领袖诸君不忍坐视,公议重修。出蓄积而不足,又募化于四方。庙貌既加修整,神像更新装塑,焕然一新,巍乎可观。名胜古迹得以保存,探景者无不咸称赞焉。固借发起人之能力,然亦赖慈善家之襄助,建碑题名,永垂不朽,是为记。”这碑记文笔同样优美,只是文中说南泉寺“创建不知何时”有待商榷,我们在来南泉寺之前查阅过相关资料,得知这座南泉寺始建于唐代。
  明朝万历年间,被誉为“历下四诗人”之一的徐邦才,因仰慕南泉寺及周围一带的山水,曾在南泉寺斋居,并“市寺僧房地一分”,以作为自己养生终老的居所。
  据《济南泉水文化通览》记载,斋居期间,徐邦才也曾为南泉寺的重修撰写《重修南泉寺记》,记称:“南泉寺,在省会南四十五里中宫之东,山阴之半。寺迄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故名。其昉日久,而不可详。但南崖颠有至元重修字,乃知不始自元矣。至我朝正德时重修,已磨石,未刻,而其人已不可考。”这块徐邦才撰写碑记的石碑在哪里,因为其他数块石碑字迹模糊难辨,我们没有看到,但相信就在这一排石碑之中。
  钟亭东南隅,东西方向并列两泉池,这就是南泉。东池是长4.5米、宽3米的石砌,西池1米见方,也是石砌,在一石券门洞中。看两池中的泉水,澄清明净,晶莹透碧。两池泉水自池中溢出,流入寺外的“四清池”。因这一带山岩布满厚厚的木鱼石,泉水自木鱼石渗溢,故南泉水水质甘甜清冽。我们一行每人除喝了个痛快外,还都把自己随身所带水壶里的水倒掉,灌满这泉水,以备攀援太甲山时再喝。
  我们出南泉寺遗址向上走去,小路两侧全是茂密的松柏,遮天蔽日。渐渐的,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陡,巨石峭壁,险象环生。待我们沿一面峭壁窄路上爬数百米之后,前面出现了一较宽平台,这里就是太甲山峭壁半腰处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造像有三尊,一小一大造像在上左右排列,最大的这尊造像在下独尊,呈倒“品”字形。三尊造像各有特点,左上那尊站立于券形拱门佛龛内,右手手背朝外上翘,左手手背自然下垂。右边这尊端坐在方形门洞佛龛内,双手拢于两袖之中。下面最大的这尊,端坐于外边是券形、内里则是方形的门洞佛龛内,两手相叠落在身前。三尊石像都雕刻得十分精湛细腻,身上的服装线条流畅,尤其是上右和下面这两尊的裙摆褶皱,给人以似有微风一吹,即能随风飘动的感觉。除各自的造型特点外,三尊造像共同之处都是体态丰腴,敦厚圆润,面目安详,微微带笑,这是唐代摩崖石刻的艺术特点。
  看完摩崖造像,站在这小平台处,回看四周,只见天高云远,群山逶迤。这太甲山,上古时有汤王厚德传说,唐代时有佛祖神灵庇护。山上松柏成林,绿荫如墨;山中清泉汩汩,溪流潺潺;山下村落点点,屋舍俨然。遥想当年,南泉寺置身于葱茏之中,木鱼声声,梵音绕梁,香烛熏染,钟声悠然。如此福寿之地,难怪诗人徐邦才会选择在此养生终老。

  投稿邮箱:
  qlwbhbz@163.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