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河工程”启动星箭研制的消息引起大众关注:通过发射火箭卫星,对大气中水汽进行人工干预,实现水资源空中调配,宛如制造一条“人工天河”……有消息称,这一工程已被当地确定为重点创新项目,获得大量财政资金支持。
多名气象学家实名质疑“天河工程”,称其是“既没有科学技术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天河工程”本身的疑点还真不少。气象专家几乎都认为目前实现呼风唤雨的条件不存在,怎么把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降水,这自然规律还几乎没掌握。一堆搞河流泥沙的学者,怎么一下子就想着搞气象学家都反对的气象问题?这件事情让人看不懂的首先就在于这个地方。
这个浩大工程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能也有限。有专家质疑,“天河工程”即便完成,柴达木盆地至多能够增加每年1毫米的降水。如今那里的降水量是每年不足100毫米,怎么增加了1毫米就有望“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了呢?如果此说为真,那这个耗资甚巨的工程到底意义何在呢?
科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在空中搬运水汽,也没有能耐让该下雨的云不下雨。虽说,这不是人们质疑的理由,毕竟能够实现呼风唤雨,解救饥渴难耐的撒哈拉沙漠生态难民是人类的理想之一。但像“天河工程”这样被整个气象学科专家强烈质疑的项目,不应该现在上马却依然上马了,这表明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决策程序是不是存在问题?是脸面工程?还是科研团队为索要经费而巧设名目?对于这些质疑,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回答,以解人们心头之惑。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论证机制在哪里呢?有没有呢?因为不事先小心论证而仓促上马导致损失惨重浪费严重的“宏大”工程历史上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质疑“天河工程”,不是否定他敢于想象的精神,而是质疑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因为,即便是雄心壮志,也要经得起严肃而又严谨的论证,想象可大胆,求证须小心。
(摘自《钱江晚报》,作者项向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