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风骨和气节
——怀念周鲁霞先生
2018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秀珍
  惊闻周鲁霞先生去世,是在今年的5月份。面对告知我噩耗的同事,我睁大不相信的眼睛,连说三个“不可能”。此后的日子,每每想起人生之无常,想起疾病之凶险,周鲁霞这个名字就情不自禁地从嘴里蹦出来,他举止儒雅、面容谦和、言语斯文的形象,自然浮现在眼前。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时光在悲喜参半中匆匆流过,有时快得都来不及叹息。
  然而,有一种疼会深埋心底。鲁霞先生的爱人王静女士,山师大历史系教授,在爱人离世半年之久后,仍沉浸在“永失我爱”的悲伤中不能自拔。通过朋友,她辗转与我取得了联系。因周先生曾给齐鲁晚报写过很多文章,我是他的编辑。在共同的回忆中,她几次在电话那端泣不成声。她说,亲友劝慰她,化解悲痛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心爱的人了却一些心愿。她想起爱人曾有把自己写的散文随笔结集出书的想法。于是,一个个思念的夜晚,一个个流泪的白昼,她把爱人撰写的文章一篇篇仔细整理出来。她希望我帮她把鲁霞在齐鲁晚报刊发的文章收集得更全一些。人走了,也许这就是最好的陪伴和安慰。
  再次捧读周鲁霞先生在齐鲁晚报发表的文章,自然地又陷入对逝者的追忆。记得是2010年春节过后不久,晚报“青未了”副刊策划推出一个“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大型主题特刊。启动之前,我们邀请省城高校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举行了一个小型而高端的座谈会。山东大学教授孔范今、冯建国,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魏建,山东教育学院教授刘德增,还有省府机关的周鲁霞,被邀请到报社给我们献计献策。其他几位先生我以前都多次见面并有交往,只有周鲁霞先生是第一次接触。在这次座谈会上,名家大腕们高谈阔论,帮我们一点点破题,并答应给这个专题赐稿。当今天再次回忆,仍记得鲁霞先生那天非常诚恳地对我说:我可以给晚报写点东西,但开专栏恐怕不行,因为平日工作太忙,不定题、不定篇幅、不定时间的话,我会抽空试着写一点。
  那时候,编辑们每天被各方稿件包围,电子邮箱里有看不完的来稿。突然有一天,我打开邮箱看到了“周鲁霞稿件”几个字,一阵惊喜,一阵好奇,第一时间把邮件点开仔细读来。题目是《艺术最重要的是境界》。虽然短,不过千字篇幅,但的确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读书笔记。而且,作为报纸,晚报需要的正是短,而不是长。文章由山师大教授杨守森的专著《艺术境界论》说起,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抓住的是其中大众最感兴趣的内核和人物,比如张艺谋和贾樟柯。由这两个人为切入点,一语道破张艺谋和贾樟柯的艺术之高低皆缘于其精神境界之高低,并且道出自己的观点——“境界”二字关乎艺术,更关乎人生。而文章的点睛之笔,我认为是这句话:人生就是一个修炼过程。
  从随后一篇又一篇读书笔记看出,周鲁霞先生一直躬身跋涉在一条“修炼”的长路上。他的博览群书是以经典为主要选择的,常常站在中西文化的高山之巅,仰首凝望星空,低头俯瞰大地。他在《德之贼的乡愿》一文中写道:“《论语》注本多多。手中就有杨伯峻、钱穆、南怀瑾、李泽厚、李零的五个版本。各有千秋。”由此知道他对《论语》之熟读。他又写道:“《论语》近乎句句经典。李零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若让我也选一句,应该是‘乡愿,德之贼也’。”因此他特别推崇士人的精神和风骨。也因此,在他的文章中,陈丹青、资中筠、王元化、杨小凯、杨绛、熊培云、周国平等现代知识分子,被他一再提起并且膜拜,成为他阅读领域里重要的精神领袖。他视这些特立独行者为“盗火、燃灯的人”。那篇《知识、人生、信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开篇简捷而诗意,“经济学家众多。但已逝去的杨小凯总是难忘。因为他的学术思想,更因为他的人生和信仰。”当听到鲁霞先生溘然长逝的消息,我竟然一下子又联想到杨小凯这个名字,联想到当时他作为题目的六个字“知识、人生、信仰”,在周鲁霞先生短暂的人生中,当也是以这六个字为信条的。
  虽然与鲁霞先生接触不多,但见字如面。他可能有很多爱好,然而可以肯定地说,读书是他的第一爱好。他是如此爱好阅读,正如他的一篇文章的题目——阅读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也正如他体悟的人生:“人生,看似热闹、鲜活,实则孤寂、憋闷,心灵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他的读书笔记,都是由一本书引出一个作者,再由此引出这位作者的一系列书,最终指向作者的学术核心和精神世界。仅从齐鲁晚报刊发的有限篇章就可以看出,他无书不读,古今中外,经史子集,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当然都是经典,都是大家,如此才能成为“心灵的对话”。同时,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也是他所关注和关切的。《市场的“嵌入”与“脱嵌”》《观念的冒险》《历史的舵手》等篇章,都是对当下的关注和对现实的体察。当读到《经权之间》《思想者的灵魂经不住车夫的鞭响》这样的文章,我曾经想,只有对先人和智者读深读透,才能有一家之评判、发一家之声音。他的文章只是露出了他阅读和思考的冰山之一角。对于如何读书,古人早给出了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周鲁霞先生应该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一直坚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办刊宗旨。然而,既能深入又能浅出,既能雅又能俗,说起来简单,但变成文字,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曾惊奇于鲁霞先生文笔之讲究,后来才知道,他大学毕业后,起步于山师大讲坛,后转行于行政。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思想积淀,当是难以华丽转身的。
  《那些盗火、燃灯的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传统的士,亦即知识分子、读书人,最注重的是情怀、风骨和气节。”鲁霞先生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因此,就把“情怀、风骨和气节”作为怀念他的文章的题目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