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造假不丢人”
2016年03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沙元森

  每年“3·15”都是打假最热闹的日子,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都在忙活。但是,如果追问一句“为什么打假”,答案可能各不相同。在监管部门看来,打假是职责所在,假货横行不仅有损地方形象,也有损政府公信力。企业和消费者打假的理由更简单,就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其实,假货的危害不只在于破坏市场秩序和损害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它更大的危害在于腐蚀社会道德。试想一下,在假货泛滥的环境里怎么让孩子们真正接受诚信的价值观。
  近日在与阿里巴巴治假团队人员交谈时,笔者不断听到他们感慨造假售假人员的低龄化。在一些地方,因为造假来钱快,不少家长越来越觉得读书无用,干脆让孩子放弃学业,专门造假。现在,还有不少大学生把刷单造假当成创业,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这样的兼职。在这种环境里,确实有不少年轻人已经对造假行为见怪不怪,进而主动投身其中,成为主力。
  以前,我们对打假的理解更多的是着眼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虽然每年的“3·15”都轰轰烈烈,但是只考虑权益的打假也遇到了越打越假、越打越难的问题。面对猖獗的造假行为,一些地方如果只权衡利益得失,反而认为造假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那些造假企业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还扩大了就业,甚至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支柱。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地方政府哪里还有打假的动力,消费者也已经感到打假好像“一阵风”,买到假货自认倒霉,懒得较真了。
  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造假的“适度容忍”,造假在很多领域已经不再是多么丢人的事情,论文造假、档案造假、数据造假等各种造假有堂而皇之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想根除假货谈何容易,你关了售假网店,他们可以跑到实体店,你关了实体店,他们还可以转入地下,等到风声过后就卷土重来。因为很多假货的利润比贩毒还要大,即便有严刑峻法恐怕也很难遏制他们的造假冲动。马云在内部讲话中说“我们以前打老鼠打得满头大汗,现在我们要消灭的是老鼠生存的环境”,着眼于大环境治理假货,这应该是他们多年打假的心得。
  只有看清造假对人心的腐蚀,我们才能真正抛弃对假货的“适度容忍”。马云表示,阿里巴巴的打假要为中国而打,为后代而打,对打假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利益得失。但是,一个企业无论它有多么庞大,都不可能独力担起这个重任。打假最终还是要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让每个人像厌恶雾霾那样痛恨造假,以创新为荣,以造假为耻,才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把造假售假当创业,以山寨高仿为荣耀。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造假才会真正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无处容身,难以为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