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济南电灯电话普及时那些故事——
电话只能打内线 电灯开关靠爬杆
2016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旧址。
  济南电灯房创办人刘恩柱。
  民国时期的话务员。
  济南电灯公司早期使用的引擎发动机。
   □阿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周馥擢升山东巡抚。在兴办洋务上追逐李鸿章并颇有建树的他一到任,便给济南带来了新气象。就在这一年,周馥下令在府城西南角的西箭道设立官电房(后迁至旁边的安乐街),省城各衙署内装设电话,彼此间有了专线连接,形成一个电话网,这是山东省最早由国人自办的市内电话局域网。
  两年后的5月4日,周馥与他的前任、时任北洋大臣袁世凯联手上书,奏请朝廷允许济南自开商埠,同时将胶济铁路沿线的潍县、周村一并开埠。此事20天后即被获准。历经一年半的筹建,光绪三十一年腊月十六(1906年1月10日),济南商埠宣告竣工开埠。短短几年间,济南商业气象为之一变。此时,要求提高通讯水平的呼声首先从工商业中传出。宣统元年(1909),德商申请在商埠创设电话局域网,山东抚院对此未予批准。此时,省城的官办电话局已着手筹建,政府拨借经费银一万两,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次年八月,官办的济南电话局建成投运。总局设于安乐街,分局设于商埠,初任局长为连炳。当时因为资金不足,一开始用的电话机多是洋人用过的二手货。
  民国改元后,安装电话的商家富户激增。1913年,山东行政公署指令,济南城厢内外安设公用电话,最初只在行政公署、趵突泉、普利门、胶济铁路西站、津浦铁路车站五处设有公话,旁边配有站岗的警士,每拨通一次市内各处电话,需要交两个铜板。当时民用的电话机有两种,一种是挂在墙上的墙机,一种是可以移动的抬机。墙机分新旧两种,每月电话分别为5元和4元,抬机也分新旧两种,每月电话费分别是5.5元和5元。墙机和台机的安装费都是15元。以上费用放在今天也不算便宜,要知道,当时在大饭店吃一桌带海参的饭也就十来元。据记载,到1914年,省城济南已安装电话600余部。
  1915年,山东巡按使公署下函,把官办电话局让归商办,济南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首任董事兼总理为日照人马官和。公司组建后的第三年,马官和又在紧挨圩子墙的西凤凰街购地,新建办公楼、机房楼各一座。1919年,济南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市话容量达1200门,在当时全国20多家民营电话公司中,仅次于杭州(1500门)。1921年,济南市内电话改装德国西门子共电式交换机,容量达到3000门,跃居全国之首。
  与市内电话的国内领先相比,长途电话在济南的发展则非常滞后。早在1901年,北京天津之间就可以打长途电话了,而直到1920年,济南和青岛之间才架设长途电话线。当时,济青间的电话线沿胶济铁路架设,共有两条,一条济青直达,一条是途经周村、张店、青州、昌乐、潍县、坊子、高密、胶州、城阳至青岛。很尴尬的是,这两天电话线都是日本人架设的,直到1923年,交通部才派员接收。此后,北洋政府与济南青岛又因长途电话收益及管护进行了拉锯谈判,1925年4月1日起,济南、周村、潍县、青岛等13处长途电话才开始营业。不少电视剧上会出现民国初年济南市民打长途的镜头,知道了这段历史后大家会明白:那都是虚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爱迪生发明电灯26年后,这个洋玩意儿终于来到了济南。这年冬天,刘恩柱(字福航)在济南院后的曲水亭街创建“济南电灯房”。这是济南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也是山东第一家民族资本电力企业。
  数年前,笔者曾拜访过刘恩柱的嫡孙刘筱航。据他回忆,“济南电灯房由刘恩柱个人投资27.9万银元,从德国购进两台42千瓦的锅驼发电机,并聘请德国人斯密特·哈姆来济南装机。”这种说法与文献记载稍有出入,如鲍德威《中国的城市变迁》一书中就提到,“该公司拥有资本金20万两白银,从青岛的德国人那里购买二手设备。”
  刘恩柱祖籍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村(今属沂南),23岁中举。光绪初年,刘恩柱携家人来济南定居。20世纪初,经山东巡抚周馥荐举,刘恩柱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任公职时期,刘恩柱利用个人资产创办了“济南电灯房”。由于装机发电容量太小,济南电灯房最初只供山东巡抚衙门及官署使用。对于电灯这个新鲜玩意儿,巡抚大人开始时喜忧参半,每当夜幕降临时,总要请刘恩柱到巡抚衙门来坐镇指导合闸。不久后,院前街、院后街上又各安了18盏路灯。当时的灯泡是碳极弧光灯,需要靠两电极之间拉弧才能发光。每到晚上亮灯时,需要工人爬上电线杆调节电极之间的距离,使之打着“火”,到了第二天早上,工人再爬上电线杆关上灯泡。 
  1909年,刘恩柱又在顺河街(今趵突泉北路)北段购地6亩多。增添德国设备,建设济南电灯公司,供电范围由老城西至商埠,南到南关部分区域。据1914年出版的《济南指南》一书记载,民国初年,济南电灯公司“每点钟出电力二百二十克罗瓦特,安置电灯数约五千余盏,共用工人四十余名。”
  今天,我们习惯于用“瓦”来描述电灯的度数,而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烛光”。济南的电价为:“定价十烛光者每月一元,十六烛光者一元六角,二十五烛光者二元五角,五十烛光者五元。安装费五元。目下计划白昼开机兼安电表,出售动力用德国西门子电厂机器。”
  当年,一块银元可以买30斤大米或8斤猪肉,一个月最低一块银元的电费,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
  伴随着规模的扩大,1919年,济南电灯公司又改制为“济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以后,济南开灯量达到万盏以上。
  济南电灯公司在济南成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所发电主要用来照明,一般不用作动力。因此,电灯公司白天不工作。受此限制,早在清末就出现的电影,最初一直是只有夜场。德国人在济南三马路小纬二路开办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电影院,它的营业时间就是每天晚上8点~10点或11点。
  大约在1920年以后,小广寒电影院有了自己的发电机,才终结了白天不放电影的历史,开始全天候营业。小广寒电影院旧址一直保存至现在,变身为电影博物馆。在馆前有个类似水塔的二层单间建筑,据说,它就是当年小广寒电影院的用来安置发电机的“电楼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