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巨变!认不出当年救灾地
莒县农民救援队队员重返北川黄土镇,惊叹变化真大
2018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中停和刘守桂在当年搭帐篷的地方合影。
  
  本报记者 化玉军     

  自5月10日晚到达四川后,“十年大爱 一路五征”日照莒县农民救援队重访汶川公益行活动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与当年并肩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老朋友王喜艳见面。13日下午,一行人又来到救援队当年救灾的地方——北川县黄土镇。

  13日下午,刘中停、刘守桂一行从北川老县城沿绵北公路前往黄土镇。想到即将回到故地,一路上少言寡语的刘中停开始话多了起来。十年来,北川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在黄土镇参加救援的地点,他们已经有些模糊,“在一条河边,应该是在公路的左边。”刘中停一边回忆一边说。
  “当时那个地方很宽阔,应该在公路的右边。”刘守桂有些不认可地说。两人一边比划着一边讨论着。很快,大家就到了黄土镇,眼前早已不是当年刚刚发生地震后的样子,谁也拿不准救助站具体在哪里。“十年前在黄土镇有个救助站,志愿者搭建了很多临时帐篷,安置从震区过来的人,您知不知道在哪里?”刘中停主动询问一位小卖铺老板。
  “不好意思,我真的不晓得了。”回答让想早点回到故地的刘中停有些失落。继续往前走,他想要尽快找到目的地。“应该是在新北川县城对面的桥那里,河的旁边,不过现在都被绿化了。”终于,刘中停得到了一些信息。登车,车辆掉头继续探寻。
  新北川县城位于永昌镇和黄土镇中间,5分钟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可是刘中停、刘守桂几经打听、询问,仍未找到黄土镇安置点的确切位置。刘中停在询问一位四川老乡后,因为语言不通,只好拨通了当年一起救援的志愿者王喜艳的电话,让王喜艳给老乡通了个电话。
  老乡用四川话和王喜艳交流着。挂了电话,四川老乡用手比划着告诉刘中停,“就在前面红绿灯左拐,过了桥右拐,到绵北公路再右拐,走个几百米,那里有个停车场,就在那里。”道谢后,大家急忙登车,不到5分钟,便来到了王喜艳给老乡描述的那个停车场。
  “就是这里了,当时帐篷区旁边还是一条没有治理的河流,河边地势很平,我们就在这里和当地志愿者一起搭帐篷。”下车后,刘中停、刘守桂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停车场旁边架起了一座桥,名叫“禹王桥”,站在禹王桥上,微风徐徐,对面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北川欢迎您”五个醒目的黄色大字赫然立在广场上。
  河流已经治理,两岸绿树葱葱,刘中停拉着刘守桂,让记者给多拍点照片。随后,两人拉起桥上的竹椅坐了下来,眼神一直在当年搭帐篷的地方游荡,一遍一遍又一遍。
  变化太大了,道路也宽了一倍。回绵阳的路上,刘中停看到车外不远的商品楼上,悬挂着销售电话。“给打个电话,问问这边的房价怎么样,咱们也买一套怎么样?”刘中停开玩笑地对刘守桂说。
  “别说开三轮车了,当年就是坐房车来,我们都不一定受得了。”“十年大爱 一路五征”的组织者、五征集团工作人员沙明感慨地说。和刘中停、刘守桂在一起的这几天,听两位农民兄弟回忆当年救援的场景,他深深为日照农民救援队的义举而感动。“这就是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震区才有了这样的巨变,我们组织这次活动,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过去,弘扬这种大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