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飞越 第一次发觉低估了儿子的独立性,是在他大约1岁半的时候。那天,我正在叠被子,他又在地板上尿尿了。 “我又尿在地上了。”他坏笑着看我的反应。我不经意地回了他一句:“快去拿抹布!“他噔噔噔地跑开了。 过一会儿,他拎着一块擦尿抹布跑回来了!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感觉儿子长大了。我从来没跟他说过哪块抹布是专门擦尿的,也没告诉他抹布在哪里挂着,他居然很快就完成了我交给他的任务。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训练他的独立性。 其实所谓的训练,就是不断地叫他干活。我擦地的时候,给他一个拖把,让他也一起擦地;我清理好垃圾,让他提着垃圾袋去扔掉;我叠被子,让他在旁边叠自己的小被子;我整理房间,让他帮忙收拾自己的玩具。我发现他手脚特别勤快,做事也特别利落,便常常以此鼓励他。我们的母子感情,很多时候就是在干活中建立的。因为我的工作很忙,在家的时间非常有限,我叫他帮我干活,可谓一举两得,既看了孩子,也做了家务。 每次独立完成一件事,都能让儿子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他两岁时,我们一起出门,他主动帮我提包,有时包很重,但他坚持要自己提着;我们回老家收拾行李,他里里外外地忙活着整理自己的衣服,然后放进行李箱;别的小朋友喝水的时候,他喜欢帮忙捧着水壶。他很早就学会了穿衣服、用勺子筷子吃饭、独立解决大小便问题,这确实让我这个当妈妈的省了不少事。 当妈妈后,每当在街头看到小朋友,我就忍不住多看两眼。现在的男孩越来越娇嫩了,很多男孩都是白白净净、温文尔雅的样子,特别有绅士范儿。想起我的孩子,同样年龄却像小大人一样料理自己,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能体味。 因为不能给儿子一个稳定而安逸的生活环境,结果却造就了他野草般的性格。在他6个月的时候,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各种原因,我把他送回德州姥姥家,这一走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刚开始我有些担忧,主要是担心他年纪小,常不在父母身边,会不会产生不安全感,会不会在将来的社会交往中产生自闭心理。我母亲是一个非常仔细、负责的人,她对我承诺,“保证给你看好”,后来的情况真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儿子在姥姥家不但得到了悉心照料,长得很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非常强。他在姥姥家完全没有客居他乡的疏离感,吃得多,喝得多,玩得也挺痛快,还学会了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言行举止也很逗乐。他1岁前就学会了走路,对小区里的小超市、健身器材熟门熟路。因为活泼、爱说、爱动,每当我回去看他,亲戚总会给我讲他的种种趣事。 后来实在是因为我太想念他,1岁半的时候把他接回了济南。刚开始,我以为他会因为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而嚎啕大哭。刚吃完午饭,他就迫不及待地要上车回家了。在关上车门离开姥姥家的那一刻,大人很伤感,他却很淡定。来到济南的家,他也并不陌生,只是跟我的关系更亲密了。 想想干我们这一行的,对孩子确实谈不上陪伴,更谈不上这样那样的早教。但是,这也恰恰造就了他性格中独立、坚强的一面。有时我也会心生愧疚,人的一生这么短暂,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在原本短暂而甜蜜的童年里,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和操劳。但是每当我打开家门,看到他的笑脸,我想,他出生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又乐在其中,这大概就是宿命吧。 (本文作者为经济新闻中心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