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
甲午之战为何被遗忘
2014年08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甲午战争对于胜负双方的国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中日两国对甲午一战的反思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差距。当中国各界都在反思甲午之战我们为何失败时,同样有干支纪年习惯的日本,却似乎把这场两个甲子前的战争“忘了”,日本媒体只有偶尔在报道中国对甲午的纪念时,才会顺带提一下他们的那场“日清战争”,且往往语气平静、措辞简略,显得既无忏悔之热情,又无翻案之野心。日本为何不愿提起,甚至刻意回避这场战争?从能找到的日本回顾甲午战争的只言片语中,其实隐约可以猜出他们是怎样想的。
□本报记者 王昱
遗忘原因之一:不想说太细
  甲午战争作为明治维新之后第一场获胜的对外战争,在日本甚至很少被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用作题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日本人避谈甲午的首要原因,恐怕是压根儿不想把甲午战争弄得太清楚。
  虽然战后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中没有对甲午战争做出直接评价,但战后同盟国对日本进行清算时,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得到的领土被全部剥夺。很显然,同盟国当时把日本“走弯路”的源头算到了这场战争之上。
  这种清算,恰恰又是日本无法接受的。作为奉行“和平宪法”近七十年的国家,今天大多数日本人其实都认同日本战前的军国主义是一条歧途。然而,若问日本何时走上这条歧途,日本与国际社会间的分歧却很大。在日本,别说铁杆右翼分子,恐怕连那些进步的和平人士都很难接受“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起点”的论断。典型代表是日本著名的和平运动指导者加藤周一,他一方面反战、反核,主张维护和平宪法,一方面又称明治国家的“强兵”政策是防御性的,颂扬日本对俄战争的胜利,认为“日俄战争是一个分水岭,日本是在其后才走上扩张主义道路的”。
  想要弄清日本人这种“分水岭式”的史观是怎么来的,不能不提到日本战后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此人虽非严肃的历史学者,但他描写日本近代历史的小说,却对日本普通民众影响极深。作为一个流行作家,司马辽太郎必须适应国民的口味。在战后复兴和高速成长的社会背景下,他知道日本国民对生机勃勃的明治维新时代怀有无上的崇敬,同时由于战败惨象的殷鉴不远,他也深知国民对战争的痛恨。为了迎合国民这种矛盾的需求,司马辽太郎对日本近代史进行了巧妙的二分——在创作中,他极力颂扬明治时代的伟业,却从来不以昭和时代为题材。这种态度通过他的作品、评论等得到广泛传播,便形成了在日本深入人心的“分水岭式史观”,即认为日本明治时代是光辉并正确的,而堕落则属于日俄战争之后的大正和昭和时代。
  司马辽太郎这一历史观的突出体现,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坂上之云》。“坂上之云”本意是“顺着山坡上升的云”,该书表面上是写几位主人公的人生,实际则是刻画整个日本学习追赶西方列强,并连续取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等一系列军事外交胜利,确立强国地位的历史进程。这部小说几年前被改编成电视剧,据说对当时深陷经济危机的日本民众起到了不小的激励作用。
  不过,既然要把日俄战争前的明治时代供奉崇拜,明治时代真实存在过的阴暗面就只能尽量少提。甲午战争刚好是这种阴暗面的“高发区”,像日本陆军在旅顺屠杀中国民众、日本海军把落水的敌军弃在海里溺死等等行为,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也实在与司马辽太郎所描绘的“伟大的明治时代”相去甚远。所以连司马辽太郎本人在写到这一段时,也采用了“能省则省”的曲笔。
遗忘原因之二:没必要说太细
  抛开可能会自找麻烦的担心不谈,日本人对甲午战争也确实缺乏“言说欲”。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这场战争既无关痛痒,又没有决定什么。
  跟所有国家一样,能够刺激日本人不断回忆一场战争的动因无非有两个——惨痛的人员伤亡所带来的“战败悲情”,或是征服强敌大国所带来的“战胜喜悦”。然而这两种东西,甲午战争都无法向日本提供。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场“不疼不痒”的战争。
  严格说来,甲午战争的这种不疼不痒来源于与日本另外两场战争的比较。在日本近代化的历史上,真正使其拼尽全国之力的战争实际上只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三场。而在这三场战争中,若论战败悲情,太平洋战争无疑是最好的缅怀对象。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体验、冲绳“玉碎战”的悲惨史实、美军对东京的大轰炸,甚至哪怕神风特工队的自杀式攻击,都对日本国民有着极好的催泪效果。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总计损失了310万人口,每年的8月15日战败(日本称之为“终战”)纪念日前后,日本首相总要到广岛等地去悼念战争的牺牲者,提起310万这个数字。然而,与这场战争相比,甲午战争日本不仅胜了,一共只战死了1500人(死亡总数约1万人,其中85%为病死),比之于战后得到的相当于3年国家预算的战争赔款和新领土台湾,这点伤亡想唤起日本的“悲情”确实难了点。
  再说到“战胜喜悦”,日本对在甲午战争打败中国,似乎也远不像在日俄战争打败沙俄那般有成就感。有关这一点,从《坂上之云》的行文布局也可以窥知一二。作为时间上横跨甲午、日俄两场战争的历史小说,司马辽太郎在文字的分布上非常不均匀,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改编后的电视剧里,甲午战争看上去都不过是日俄战争的一场前哨战。这一点其实司马辽太郎本人并不避讳:“这个故事正讲述这个小国(日本),在面临与欧洲最古老的大国之一俄罗斯对决时,采取了何种行动。”中国虽是同样古老的大国,在这本小说中仅仅是个给日本当开胃菜的配角。至于打赢这个配角的原因,司马辽太郎本人借主人公秋山兄弟之口总结说:“胜利的原因不止在日本军,最主要的是清军士气低下,望风而逃。”可以看出,至少在司马辽太郎眼中,打败中国的并非日本,而是中国自身。在司马辽太郎的笔下,甲午战争不是什么“命运转折之战”,两国的命运早在战前就已注定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