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往来比礼金更重的是心理负担
——“人情怪圈”如何打破
2014年10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安 妮 (“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特约作者) 
 人情往来,看似谁也不能免俗
  秋高气爽,眼见又一个结婚季欢欢喜喜地到来了。准新娘小薇早已计划好,十一黄金周要去香港购买嫁妆,准新郎罗格却对接下来的婚事操办一筹莫展。他说:“太费脑细胞了,我爸妈还有小薇爸妈拉着我,反反复复地商量婚礼的事,酒席啊礼金啊请柬啊,算来算去都是人情账,尤其是请谁不请谁,面子工程太浩大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请客不敢懈怠,送礼的人就更加要小心权衡了。不但是结婚随喜礼,朋友生小孩要给红包,领导孩子上大学要给红包,老人祝寿要给红包,逢年过节压岁钱,等等,五花八门的红包,数都数不过来。据说,农村或者小城市,这一类送礼的风气尤其盛行,每年一到升学季结婚季,送礼的礼金都是一笔沉重的开销。
  “光是送钱还好说。”在济南某机关上班的海燕摇头感叹说,“关键是有时候,你不知道到底送多少钱合适,这就很头疼。”海燕说,前几天,她就遇到一件囧事。他们处长眼睛动了个小手术,她考虑来考虑去,现在正在八项规定的风口浪尖上,领导生病,给多了,怕给领导添麻烦;给少了,又觉得意思没尽到,刚好她这一年该评职称了,也想请处长多关照一下。结果,和老公商量来商量去,送礼都成心理负担了!
  从现实角度看,的确,人情往来,谁也不能免俗,但送来送去,钱和面子唱了主角,这“人情”就越来越变味了。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学博士周建国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请客与送礼过程中,夹杂着攀比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等,如此复杂而又纠结的心态下,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礼金越来越厚。不少人即便经济拮据,勒紧裤腰带也要送礼。然而,热热闹闹地“消费”后,结果却是人情越来越薄,社会风气越来越坏。
  这样,一个让人不堪重负的“人情怪圈”也就形成了。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也表示,中国是人情社会,孩子上学要托人,老人生病住院要托人,找份工作也要托人。求人的事多了,心理上的“债”就更重了。而人情债、人情账并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续地投入成本和精力,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以各种名目请客送礼,都是一环套一环的人情链带来的必然后果,而这一切,只会让更多的人深陷人情泥潭,身累,心更累。
 人情社会,最怕无处不在的关系网
  送礼之风盛行,势必导致求人盛行,这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了。前段时间,媒体对“某大老虎关系网全揭秘”、“娱乐圈关系网大揭秘”一类话题的讨论,已经是振聋发聩了。相比之下,普通人之间人情往来、请客送礼,真不算什么大事,但对那些身不由己,远远超出人们心理负担的变味人情,这同样到了让许多人“吃不消”的地步。 
  杨老退休前是某单位领导,他在谈到人情往来时,深有感触。他说,前不久,老伴胆囊炎做手术,引发很严重的并发症,儿女们都在国外,他情急之下赶紧给一位当医生的老友打电话,让他帮忙找一个信得过的专家,谁都知道进了医院,熟人好说话。这不,老友的媳妇这段时间频繁串门,就想托杨老远在澳大利亚的儿子帮忙,让老友家孩子做某保健品国内代理。杨老说:“谁开口求人都不容易,不帮忙的话,肯定是不近人情、不会做人;想帮忙吧,又带着儿子为难,真是进退两难啊!”
  不止是杨老这些老辈人,不得不周旋在求人和被求人的关系网中,哪怕是以彰显个性为标签的新生代,也无一例外被关系网绑架。晓松不过是某高校招生办普通办事员,他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也大吐苦水。他说:“前段时间,我真恨不得原地消失。一拨接一拨的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把手机都打爆了,无非就是问我,孩子分数不够,能帮忙调剂吗?能帮忙上个好专业吗?我哪有那么大的能量啊?” 
  在我们的观念里,很显然,中国整个就是一个“人情超级大国”,而人情背后,往往写着“利益”二字。日前,腾讯网新闻调查中心一项近5000人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毕业生找工作,关键还是靠关系和熟人;其次才是能力,仅占16%。不少人到了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不是学习或请教,而是打听有没有老乡。甚至连小孩都知道,想当班干部要托关系。没有“关系”的指点,仿佛人人都寸步难行。
  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分析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抱着把事情办好的简单愿望去求人,本也无可厚非。然而,今天别人帮了你,明天对方有事求到你头上,你若不答应就显得不近人情。如此关系托关系,人情欠人情,时间一长,关系怪圈就形成了。
  郑州大学教授张明锁说,这种社会风气,对一些没有资源与权力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这是对正常公共秩序的一种干扰,反过来会让一些人的事儿难办,再去求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也容易滋生腐败。”

 人情回归,自觉抵制投机心理
  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欧雅,在上个月刚刚入职,就收到同事婚礼请柬,虽然周围同事都准备了红包,但欧雅还是别出心裁地送了新娘一小瓶香水,新娘收到后,一再欢喜地说:“香水很好,我很喜欢!”在采访欧雅时,她说:“我对我们国家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西方的文明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这一点,专家的解析更透彻。“人情应该属于社会交换,不属于商品交换,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一定是等价交换。”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胡光伟说,“但现代中国处于急剧转型期,不少人把本属于社会交换的人情交往当成了商品交换。比如,婚丧嫁娶,朋友之间的交往一律量化成了红包礼金,收礼者一一记账,日后要找机会偿还。人情交往变了味,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胡光伟认为,人与人之间加深感情、增进了解而送礼,这未尝不可,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味地物质化、利益化,就使得社会交换容易发生质变,而这是我们应该反对的。“我们应该正确区分商品交换和社会交换,还原人情交换的本质。中国社会需要人情,但要摆脱人情交往一律物质化、利益化的倾向,让人情回归本原。”
  但很显然,打破“人情怪圈”这个社会痼疾,光靠我们的良好愿望还远远不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的建议是,政府要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实现“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只有这么做,大家在办事时才会自觉抵制投机心理,摒弃“不走寻常路”的“求人”思想,努力尝试自己解决。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迫不得已求助于人了,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把人情债还回去,以免日后陷入被动、被人情债拴住。被人求着办事时,若觉得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千万别碍于面子答应,而要真诚地拒绝。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有一个比喻,他说,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及的就产生关系。“礼尚往来”从来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有理由珍惜这人与人之间各种美好的关系,表达礼仪,维系情感,但不一味图面子、讲排场,不铺张浪费,不增加心理负担,让人情来往更轻松,更自然,更温暖人心,的确是我们向往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