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五台山》首演,王潮歌谈创作:
一会儿在炼狱,一会儿在天堂
2014年10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由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印象系列”总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大型情景剧《又见五台山》9月19日在山西五台山举行全球首演,与《又见平遥》跌宕起伏、义薄云天的悲情演绎不同,《又见五台山》更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感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王潮歌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台演出,让观众对生活、生命有所思考,哪怕只是对其灵魂一点小小的抚慰,也算达成夙愿了。
本报记者 邱祎 
  创作过程不断颠覆自我
  从与张艺谋、樊跃组建“印象铁三角”,打造国内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11年来王潮歌不断尝试突破。从广西桂林漓江到山西五台山,地点变化,时间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创新。
  对于王潮歌如何挑选合作城市,很多人都很好奇,她告诉记者,目前接到的邀约已经超过170个城市了,几辈子也做不完。“每一个地方,我会看他们做这个事情的决心,做不成也一定要做,我就会动心一些。”而对于这次《又见五台山》,王潮歌表示这次创作难坏了她。“最初我对自己的佛学理解并不自信,一遍一遍地写稿改稿,直到得到一些佛学专家、高僧的肯定与鼓励,他们认定我的表达思维是准确的。在鼓励了几次之后,我胆儿大了,大胆地操盘。完成之后呢,又请了许多人来看,提意见,整个的创作过程,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不断颠覆与重建的过程。”
  王潮歌告诉记者,《又见五台山》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佛教在五台山如何与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融合到一起。剧中演绎的平凡生活,映照出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我们的生活起起落落,经历着焦虑与痛苦。看似各有不同,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趋同性,那就是佛法所说的一切情绪皆痛苦,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台演出,让观众对生活、生命有所思考,哪怕只是对其灵魂一点小小的抚慰,我们也算达成夙愿了。”王潮歌说。
文化不是旅游副产品
  对于这些舞台剧在文化价值之外带来的经济收益,王潮歌也从不避讳。她向记者透露,之前她导演的《印象·刘三姐》给阳朔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整个县城有10万人以这个演出为生。不过,在谈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时,王潮歌的态度很坚决:“演出应该是中国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是艺术现象的一部分,而不是旅游的副产品。做好文化的同时,经济效益会自然而然凸现出来,但不应该调换位置,本末倒置。”
  王潮歌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最好的状态是有非常朴实的、易懂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复杂的、颠三倒四的情感。做作品的时候她只关注两个地方,第一是心,第二是眼睛。“有的时候我是先满足了眼睛回头想想没有感动或者说情感没有说清楚,反过来再做修正,有时候从情感出发,再寻找合适的视角。”王潮歌表示,在做好精神内核的同时,讲述的方法要尽可能多样、变化,要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甚至要给人提供惊奇,只要艺术成功了,商业也应该成功,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常常为找灵感绝望
  生活中的王潮歌不会使用电脑、不会打字,所有的台本和文案都是手写。她直言最痛苦的是冥思苦想却找不到灵感,“你不知道夜阑人静的时候,尤其是天快亮的时候,当你一夜没睡,主意还没有想出来,你就会特别害怕,真的是带着一种惊恐中的绝望,觉得自己谁都对不起。”当有了好创意的时候,王潮歌又是另外一番状态,“高兴得逮谁亲谁,人家见了我都跑;不顺的时候一米之内都是血光,谁进来骂谁,眼珠子一下瞪那么大。那个情绪大起大落,创作就是这样的,一会儿在炼狱,一会儿在天堂。”
  虽然工作上忙得不可开交,王潮歌透露自己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因此出现不和谐,“我和我老公从二十多岁开始一直到今天,从来没有出现危机和分歧。他和我一直像二三十年前初次见面的时候一样,这么走下来了。他以我的工作为荣,他也以到我的工作场地来转悠为兴趣,我会把家人和孩子都像行李一样带在身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