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两人计算当天的收入并制定第二天的配餐计划。
马麟将豆浆和小米粥进行分装。
马麟上车,准备将一份份早餐配送到其他早餐点。
马麟的父亲一大早也来帮忙。
天蒙蒙亮,就有顾客前来买早餐。
张麟正在盛装新鲜出笼的蒸包。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涛
马麟、张麟,两个80后小伙的名字,两人除了名字有相同的麟字外,还有很多相像之处——都属于微胖界人士,都戴着眼镜,都在韩国留过学还是室友。三年多的同窗生活,让两个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年轻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回国后,两人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马麟回到日照在一家韩国企业做物流管理的工作,每个月四千左右的工资让他的生活平稳安定。2014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娶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而家乡是青岛的张麟,则跟着做生意的哥哥开始了他的经商之路,开启了四海为家的生活。毕业这四年,他修过路,还在缅甸承包过矿山。但在去年,承包矿山投资的50多万打了水漂,让他一下子又回到了原点。就在这时,马麟的一个想法让两人又走到了一起。
作为经常在外吃早餐的上班族,马麟非常看重食品安全,细心的他也由此发现了商机。“能不能流程化、标准化生产早餐,做得营养,卫生呢?”马麟暗自问自己。于是他联系上刚刚从缅甸回国的张麟,两人在考察了日照的市场,并学习了青岛市场的一些经验后,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从最开始粥都不会煮,到现在两人已经有三个早餐售卖点,以及一个餐厅窗口,七八个品类的早餐,两个人一边经营一边摸索。马麟有时候会取笑自己:“我俩都是学设计的,做早餐纯粹是个意外。”
14日早上5点,记者来到马麟和张麟学苑路上的厨房。他们每天在这里做好早餐,然后用餐车送往市区内的其他早餐点。马麟说,早上3点多,他就起床了,3点半到达厨房,与工人们一起制作早餐。马麟的父亲是一名基层公务员,母亲经营着一家乳胶漆企业,对于儿子的选择,他们选择了支持。由于人手不够,他们也赶过来帮忙,马麟的父亲帮忙采购食材,母亲则在外面帮忙售卖。马麟也是上上下下地忙活,一会儿盛粥,一会招呼顾客,不一会就忙得满头大汗。而张麟则在厨房忙活,笼包刚刚出锅,张麟马上开着配送车送到其他的早餐点。
从夜幕星辰到朝阳升起,这样的日子已经坚持了有一年多,早餐店也开始慢慢走向正轨,从一天的营业额不足一百块,到现在每天能有两千到三千元的流水,供应着五六百位市民的早餐。
对于未来,马麟和张麟两人还有更大的目标,他们想把自己的品牌“小司膳房”做成日照放心早餐的标准,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安全、营养的早餐。虽有很多困难,但他们相信,只要坚持,成功就在彼岸。
日照人马麟,上班后长期在外吃早餐的经历,让他对早餐越来越重视。他也由此也发现了商机,于是和留学同窗张麟,在分开工作四年后,重又走在一起。两人就从做最常吃的早餐开始,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