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加快实施引水入城,小洸河、小府河清淤本月底完成
盘活城区水系,再现水城风貌
2016年04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南跃进沟提水泵站正加紧施工。本报记者 黄广华 摄
     本报记者 黄广华 庄子帆
通讯员  马鲲鹏
  今年伊始,济宁再次实施引梁济运河水入城工程。目前该工程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预计5月底竣工。届时,梁济运河水再次通过南跃进沟入城,盘活城区水系,打造水系贯通、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 

小府河率先“喝”上运河水
  6日上午,小洸河、小府河城区段的河道内基本干枯,工作人员正在为清淤做着最后的准备。“引水入城是好事,河道里流着清水,这座城市更有灵气。” 正在小洸河旁散步的王大爷说。 
  “城区小洸河、小府河淤泥清理及挡墙砌筑工程是今年济宁市城建的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小洸河(联络沟—会通桥段,全长3.6公里)清淤2万余立方米,砌筑挡墙2100立方米,砌筑护坡15300立方米;小府河(引水入城普陀沟节制闸—顺河门段,全长11.3公里)清淤5.5万余立方米,砌筑挡墙1400立方米,砌筑护坡10200立方米。”济宁市城市排水管理处副主任常昭顼说,整个项目工程已于3月23日动工,工期60天,清淤工作力争于4月底完成,挡墙护坡砌筑工作于5月底完成。工程完工后,将有效改善小洸河、小府河水质环境,成为“引水入城”主要通道。     
  此次清淤将采用干塘式施工方法,在河道内分段设置围堰,将围堰内河水排出后用高压水枪冲刷,采用泥浆泵抽吸,通过铺设的高压输送管道送至坐落在府河北端的抛泥场,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挡墙护坡砌筑部分借河道内无水的时机,修整河道边的部分挡墙、整治护坡勾缝,争取在主汛期来临前完成施工。
  “‘引水入城’工程已被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建成后,梁济运河河水将通过任城区北部南跃进沟进入小府河,城区内河将‘喝’上大运河水。”济宁市河道管理处工程管理科科长邵新建说,小洸河、小府河清淤后,会有活水补给。按长远规划,小洸河、小府河还将分步实施各项治理和建设工程,最终目标是打造主题景观公园,使两河恢复亲水性和观赏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水质洁净的休憩空间。 

5条河流清水小城更水灵
  作为清淤的上游工程,引梁入济工程也在实施,通过提引梁济运河的水资源,实现城区水系贯通、水活流清。 
  济宁市黄淮水利勘测设计院水工室主任张勇介绍,引梁入济运用了梁济运河支流南跃进沟,在据梁济运河11.8公里的位置建一处提水枢纽。这处提水枢纽就是南跃进沟提水泵站。
  6日的施工现场,尽管飘着小雨,工程施工人员依然加紧施工。“我们在保工期赶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工程,提水泵站的主体工程预计5月底可以完工,最大的设计流量为每秒6.8立方米。”一位施工人员说。 
  “南跃进沟由东向西流入梁济运河,引水入城的方向正好与此相比,必须通过建提水站才能实现引水。”张勇说,将梁济运河的水抽上来之后进入南北流向的普陀沟。普陀沟就是与城区河道连通的引水渠道,大运河的水先进入小府河,在联络沟分支为西流向的小洸河。小洸河在会通桥与老运河相汇,小府河在顺和门进入老运河。老运河在济安台分支为越河,越河在迎龙桥又与老运河相汇。连接南池公园的任城河在王母阁汇入老运河。4条河分别汇入老运河后,继续向南流,最终进入太白湖。
  梁济运河水再次被引入城区后,城区内的5条河将全部贯通,形成一个围绕城区呈类似矩形的水系,大运河的水进入城区后,通过自流分别进入不同的河道。有了大运河水的注入,整个水系有了活水的补充,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将会再现。 

 相关链接 
梁济运河水入城 5条河喝上活水
  引水入城南跃进沟提水站工程由拦河闸、提水泵和管理设施组成。拦河闸设计挡水位为38.2米,泵站共有4台潜水轴流泵,最大的设计流量为每秒6.8立方米。提水站工程将于今年5月底完工,6月份具备引水条件。
  除了引梁济运河的水之外,南跃进沟流经济北塌陷区,也将这部分水源通过这个工程引入城区。张勇介绍,每年补水6个月,每个月补水两次,每次历时8天的时间,总的来说提水泵一年工作100天左右,向城区河道输送活水4150万立方米,在一般年份能够满足城区河道引水。“总的引水量不是绝对的,还会根据当年的降水量进行调整。”张勇说。 
  在2008年引洸府河上游水进入城区,运行了6年多的时间,但局部渠道出现淤积、阻塞,加之洸府河径流量较少,断流情况时有发生,引水量不能正常进入主城区。原有引梁济运河水入老运河的济安台扬水站年久失修,提引能力不足,引水渠道淤积,引水不畅,引水量仅能勉强维持城区水位,水体流动基本停滞。 
  基于这些情况,启动了南跃进沟提水工程,通过引梁入济来实现主城区的水系贯通,并列为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梁济运河的水源较为稳定,南跃进沟提水枢纽建成后,将使济宁城区生态用水得到更大保障,对城内五河水活流清,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张勇说。 
  本报记者 黄广华 庄子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