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车抱着仪器来济
——我所亲历的山大搬家
2016年05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郭同文口述 张云明整理
   1957年,我从当时还在青岛的山大毕业,留校当了老师,经历了当时山大从青岛搬迁到济南的过程。
  1958年9月23日,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搬迁通知,当时我参加了。会上宣读了山大搬迁的决定,列举了搬迁的优点:首先,综合性大学应该在省府,山东只有山大一所综合性大学,便于省委领导;其次,学校在济南便于发展;此外,在济南还便于与兄弟院校联系,因为大部分院校都在济南,便于相互学习。
  搬迁的主要运力就是火车。用货运火车装载大型设备仪器,一共用了258个车皮。一些比较小的或天平之类的精密仪器,都是学生坐火车抱着搬到济南的。济南黄台车站距离农学院有4里路。当时条件很差,虽然有汽车,但大多是靠学生和我这样的青年教师人工搬运,小的仪器一个人搬一个,大仪器就几个人抬。
  1958年底刚去的时候正值全民大炼钢铁,黑白两班倒,学校有几个月没上课。后来我们就轮流上课,没有固定教室。山东农学院的地方不是很大,为了解决地方不够用的问题,省里也很积极地给山大选校址,最后确定了济南东郊利农庄,这地方本来要建山东农业展览馆,现在批给了山大,一共是1080亩地。1959年成立建校委员会。很快国家就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也遇到了经济困难,开始时基建经费一年400万,以后经费只有100多万了,学校建设进度也慢了下来。建了文史楼等几座楼,但也可以用了,我们就在那儿上课。
  从青岛搬到济南的确耽误了上课,折腾了一段时间,不过山大到了济南,和省里领导的关系比较近,比较方便。成仿吾是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萧涤非是省文联副主席,高兰是省作协副主席,冯沅君是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这些人能够在省里发挥作用。山东出版社编辑也纷纷到山大约稿。
  有些人在回忆中把搬迁以前说得很好,搬迁以后说得很差。我觉得这都是客观因素,人的因素很重要,成仿吾在山大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扭转了局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