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油滴天目”的前世今生
2016年09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天目釉瓷是我国宋代创造的一种珍贵色釉,一般黑釉瓷采用含铁较多的粘土制成。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天目釉源于福建省建阳水吉镇窑生产的一种饮茶用黑釉瓷碗(建盏),宋时,这种黑釉产品销至浙江天目山庙会,由日本来中国学法禅僧带回日本,受到日本饮茶界人士广泛珍爱而获得“天目”的称谓。当时与建盏齐名的还有江西吉安永和镇窑(吉州窑)生产的天目釉瓷。
  这两处名窑盛于宋而衰于元末。当时水吉镇窑烧制的部分产品底足还刻有“供御”和“进盏”字样,专供宫廷使用。宋末元初福建省的泉州成为中国沿海最大的商港,瓷器为当时的重要商品,因而促进了福建省瓷业的迅速发展,在各类瓷器生产中,突出的就是被称作建窑瓷器的黑釉瓷。
  中国唐、宋时期饮茶已成为社会习尚,当时盛行一种半发酵的白茶,以黑盏衬托便于观察茶色,于是黑盏风靡一时。这不仅是实用的需求更是审美的需求。五代十国的皇帝柴荣的瓷器,被史上称为最严格意义上的官窑皇帝用窑。鼎盛的柴窑现却世不一见,随着柴窑天青色滋润渐渐隐去,宋延续了极致的单色审美,于是官哥汝定的单色釉的美和钧窑窑变的万千美,已经不能满足极度富足的宋人。宋人对瓷器的要求推向了最高峰,于是釉下分离——自然变化出如天界美丽的斑纹的“油滴天目”出现了。
  由于保留和传承的原因,中国台湾及日本、韩国等称呼“油滴天目”较为常见,而中国大陆大部分人依照传统古时取名时的典故叫法——鹧鸪天目(因为斑纹非常形似鹧鸪鸟身上的羽毛斑纹),其不相矛盾。当时的建盏“油滴天目”因为盏的器型呈现斗笠状大开口沿,无论在斗茶阳光直射下,还是茶影倒映,“油滴天目”里的斑纹如皓月星空争先斗彩。那时候人们就把好的建盏称为天目,“油滴天目”恰好是里面最常见的品种。
  “油滴天目”最早是由福建省永吉县建安窑烧成,茶碗为其典型,北宋人蔡襄曾有诗赞建窑黑釉瓷,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此蟹眼即“油滴天目”,人们喜爱“油滴天目”茶碗是古人常颂“茶色白(茶光沫),宜黑碗,建安所造者绀黑,斑如蟹眼,其坯微厚,盛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故“油滴天目”茶碗,在细细品茗之余,真是具有无穷的韵味。       (宗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