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信连续多年培育出了“苹果王”,苹果又大又甜。
胶州市铺集镇铺集一村村民徐文信,幼时因为意外摔伤右腿变成残疾,然而凭借一手苹果改良技术,连续多年培育出“苹果王”,不仅发家致富,还多次获奖,成为许多苹果栽培技术讲座的座上宾,甚至连中科院的院士摸黑打着灯也要到他的果园里看一看。
徐文信1950年出生在铺集镇铺集一村,3岁时不小心掉进深沟造成右腿三级残疾。因这个原因,徐文信失去过很多机会。18岁时,徐文信初中毕业,虽然成绩优异,但却不能继续上学了,找工作也成了问题。村子里当时有一片苹果园,树龄都在一二十年,被当地人称为“公子树”,其中21棵国光一年才结几筐苹果。村里看徐文信读过几年书,就聘请他担当林业技术员,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和苹果打交道的漫漫人生路。
时间很快来到上世纪80年代,徐文信30多岁了,还没能娶上媳妇。不过在改良村里的苹果树方面,徐文信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村里的小果园一年能结出15000斤苹果了。1981年,邻近的马家村聘请徐文信去当技术员,改良400多棵苹果树,约定分红加提成的方式付给报酬。经过两年多改良,徐文信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苹果产量增加了十几倍,达到16万多斤。当地办苹果技术培训班,也总会请他去讲课。
1994年,徐文信参与了村里苹果园的公开招标。开始承包了15亩,后来增加到30亩。现在,果园的果树已经有30多年的树龄了,深秋时节,叶子依然深绿浓郁,果树挂满枝头,平均每棵结果300斤以上,多的五六百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至今没有一棵树的树皮有腐烂病。多年来,徐文信的果园没少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有各地农科院院长,也有农业大学教授。果树专家、中国科学院80多岁的老院士束怀瑞有次经过胶州,天已经黑了,但他打着灯专门到徐文信的果园来调研。
如今,徐文信儿子也已成家立业,一家人和和美美。“苹果给我成了家,苹果给我致了富,我不信命运,我信科学。”徐文信说。 本报记者 刘震 通讯员 刘民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