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休息室”不能沦为摆设
2016年12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何勇海

  在郑州街头,不少地方都建有环卫工休息室,很多人觉得关爱环卫工,很人性化,很温暖。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郑州中原区和二七区多个路段的环卫工休息室从来没开过,也不允许环卫工进入。当问及下雨天可否让环卫工进去避雨休息时,一位领导明确表示,下雨也不能进。多数环卫工表示,“只是在上面领导进行检查时,才会找几位环卫工坐进去应付检查,等领导一走,马上把人撵出来”。
  报道中有个让人唏嘘的细节:记者采访当天,郑州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夹雪,室外气温降到2℃。环卫工们一个个缩着脖子,要么打着雨伞,要么披着雨披,一律站在寒风中的街头,有的实在扛不住严寒,只好躲进公交车候车亭或沿街门店房檐下躲雨避寒。
  这些年,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有识之士,都在不停地呼吁社会、政府尊重、关爱环卫工。建设环卫工休息室,就是尊重和关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让环卫工在劳作之余,有个歇歇脚、充充饥、喝喝水、用用餐、打打盹、说说话的地方,最关键的是,夏天可以避避暑,冬天可以遮遮风、躲躲雨。既然建起环卫工休息室,就要物尽其用,使之成为环卫工真正的“温暖之家”。如果建成环卫工休息室,却只用来堆放扫帚等环卫工具,甚至长期“铁将军”把门,只用于应付上面领导检查,岂不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如果说,在未曾建设休息室之前,一些环卫工只能趴在环卫车与街沿上休息,或躲在垃圾箱与桥洞内休息,一些环卫工为取暖只能在室外生火烤火,为纳凉只能不顾排斥地钻进商场、银行等经营性场所,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对环卫工关爱缺位的表现;那么,建设好休息室之后,环卫工仍处于“有室不能进”的尴尬,则折射出相关部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环卫工休息室本就不是建给环卫工的,而是一种给政绩加分的道具而已。
  环卫工休息室成摆设不是郑州一地之怪象,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休息制度保障,环卫工不敢离岗。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对待环卫工的态度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对于环卫工休息室,每个城市不仅建好还要用好。要保障用好,就要加强对保障环卫工休息条件的督察,将休息室的建设标准、使用情况、管理制度、环卫工工间休息制度是否落实等,都纳入监管和考核范围,对落实不力者及时予以整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