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食品安全实验室”首次开放,小记者直呼长见识
看蜂蜜真不真,这几招很实用
2017年03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取样准备鉴定蜂蜜质量。本报记者 李蕊 摄
     本报济宁3月22日讯(记者 李蕊 通讯员 田晓林 魏启蒙) 18日上午,由本报联合济宁检验检疫局共同举办的“食品安全实验室”首次与广大市民见面。当日,实验室的主题是蜂蜜鉴定。不少市民及小记者家庭都带来了家中的蜂蜜,跟着专家学了几招简单实用的鉴定绝招。
  当日上午,在济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7楼,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聚在一起。他们中既有满头白发的老者,也有带着孩子来长见识的家长。“我和邻居们喝曲阜一家养蜂人自产的蜂蜜多年了,可一直不确定有没有掺假,这次带了点样品让专家给看看。”市区的李阿姨说品牌蜂蜜有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可他们买的散装蜂蜜虽说看着挺实惠,但总觉得安全上还有些不放心,这次来就是想给自己和邻居们换个安心。当日不少参加活动的市民及小记者家庭也抱着和李阿姨一样的心态而来。
  “除了以上交给大家的挑丝法和热溶法外,鉴定蜂蜜纯不纯还可以用这个铁丝烧蜂蜜。”说话间,实验室工作人员将一根铁丝用酒精灯烤热后,放入装有蜂蜜的烧杯里。只见铁丝没入蜂蜜后飘出一股白烟,并没有出现焦灼的痕迹。“这就证明该蜂蜜样品中没有加入淀粉成份增稠。”据实验室负责人介绍,一些劣质假蜂蜜,勾兑后为了增加蜂蜜的粘稠度,往往会添加一定比例的淀粉。大家都知道,淀粉物质遇火后,肯定会出现焦灼的黑点。
  随后,实验室负责人还现场针对市民及小记者家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蜂蜜中究竟含不含激素?”“蜂蜜结晶是不是人为加入了糖?”……这些问题专家都一一进行了答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